前言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如果不是有诸葛亮的辅佐,他将如同一滩烂泥,扶不上墙。

可是刘禅在位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投降之后更是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刘禅真的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扶不起来?

实则不然,三国时期如此之乱,刘禅若是一点心机都没有的话,就算有诸葛亮,他也生存不下去,更何况诸葛亮只管了他12年,而诸葛亮到死才发现刘禅的心机非常之深。



临终托孤

刘禅是刘备的长子,他出生的时候,刘备还没有建成大业,而他也多次经历离散。

公元208年,曹军大败刘备,因为形势所逼,刘备竟抛下妻儿逃走了,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刘禅,和他的母亲甘夫人还是在赵云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



在乱世之中成长起来的刘禅就不可能单纯无知。刘备建立蜀汉称帝以后,刘禅被立为太子,为了让他见多识广,掌握一点治国的本事,刘备给他安排了很多的课程,文武都学了。

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宫去世,临终之前向诸葛亮托孤,5月,刘禅登基称帝,因为当时刘禅才17岁,再加上刘备的临终遗言,所以一开始朝政大权几乎是掌握在诸葛亮手中,阿斗也可以说任何事情都听诸葛亮。好在诸葛亮是一位贤臣,在他的辅佐之下,蜀汉也算是有了发展。



虽然刘禅很多时候都是按照诸葛亮的方式去处理国家大事,但他也一直在默默学习,诸葛亮北伐期间,刘禅也一直在朝廷中培养自己的人。

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亲自统帅,因为整日操劳,他的身体迅速衰弱,导致北伐大业未能完成他就先倒下了。



诸葛亮病重之时,刘禅派李福前去探望,在一开始,李福确实是对诸葛亮的身体表达了关心,可是没说两句,他就将话锋转到了朝政大事上。

甚至还问道:诸葛亮百年之后,有谁能够出来担当大任,治理朝政。

这个问题让诸葛亮微愣,接着他说出了两个名字,可是得到答案后,李福却并未死心,而是再次问道:二人之后又要用何人呢?

从这个问题上,诸葛亮明白了刘禅的意思,他也清楚了自己一直辅佐的阿斗早就已经长大了,他的心机深不可测。

那么这个问题分明就是刘禅对于朝政的关心,为何诸葛亮却从中看出了心机呢?

其实这个问题看似是在问人,实则是在表达自己的野心。自从刘禅登基之后,大小事情几乎都是由诸葛亮做主,就算是诸葛亮是刘禅的相父,但作为皇帝,没有人不愿意自己处理政事。



刘禅信任诸葛亮,尊敬诸葛亮,所以诸葛亮的决定他都听,可诸葛亮不能因此就飘飘然,然后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和谐。

正因如此,他才会选择在不是最适合的时机北伐,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给刘禅放权,好在刘禅是明白诸葛亮的良苦用心的。



可刘禅和诸葛亮有这个默契,不代表他和别的大臣也有,诸葛亮不会夺权,不代表其他大臣不会。

所以刘禅在诸葛亮病重之时,派李福前去关心,其实是带有试探的意思的

如果真的是想知道,能够辅佐他的人是谁,那么在诸葛亮说出两个名字以后,刘禅就不会继续问,可是他确实又问了,这就说明刘禅没有要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诸葛亮明白了刘禅的意思后就没有再开口。刘禅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诸葛亮百年之后,刘禅就不会再放权了,而是会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若是有能够辅佐自己的人,那也要由刘禅自己来发掘。

这一刻诸葛亮明白了,刘禅其实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单纯,他有野心,也有心机,只不过因为对方是诸葛亮,他才愿意收起野心和心机而已。



没有相父也能做好

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便打破了蜀汉原本的政治格局,将权利细分,并且还停止北伐,因为刘禅知道,现在的蜀汉和魏国做斗争,不仅尝不到甜头,反而还劳民伤财,倒不如停止,休养生息。

此外,刘禅还废除了丞相制度,而是改立大司马和大将军,分别掌管政务和军事,这样就可以相互制衡,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再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刘禅则统管朝政,将权力握在了自己手中。



同时刘禅还和东吴结盟,在政治上多了一个盟友,并且采取了一些了惠民措施,休养生息,百姓的生活的得到改善,蜀汉在刘禅的治理下,又和平安稳的发展了29年。

倘若刘禅真的一点能力都没有的话,那么他是无法支撑起来这29年的和平的,所以刘禅并非是完全扶不起来。



乐不思蜀

刘禅最大的争议便是他选择投降,乐不思蜀的故事。但这中间也有刘禅的考量。

当时司马昭已经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下一步就是针对蜀汉了,刘禅却在这个时候选择了率领百官投降,并献上了蜀汉的玉玺。



因为刘禅是主动投降的,所以司马昭比较善待他,封他为安乐县公,就算如此,司马昭心中也没有完全的信任他,总是时不时探探他的想法。

有一次他在宫中设宴招待阿斗,席间还让乐师演奏了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

蜀中旧臣无不想起灭国之痛,流下了泪水,只有刘禅毫无悲伤的神情。



司马昭有些好奇的问道:“安乐公如此淡定,难道不思念蜀中吗?”刘禅却说:“这里多好呢,美酒佳肴,我又怎么会想念蜀中呢。”

郤正听到之后,趁着刘禅如厕的时候对他说:“陛下,要是下次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我不想念蜀中’,司马昭听了就能放您回去了。”



刘禅听后记下了,等到刘禅酒喝半醉的时候,司马昭又问了他一遍,他将郤正教给他的话重复了一遍,司马昭却说这像是郤正说的话,刘禅立马说:“这你都能听出来。”

由于刘禅太过诚实,司马昭从此之后再也不会怀疑他了,刘禅也得以安度晚年。



世人都说刘禅此举是软弱,可当时蜀国已经灭了,刘禅就算是说想念,蜀国也没有了,还会被司马昭怀疑他有谋反复国的意图。

到时候还没等刘禅施行呢,就先被司马昭整死了,倒不如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让司马昭放松警惕,保全自己和家人以及蜀中旧臣,怎么不算是大智若愚呢?



结语

虽然人们常说扶不起的刘阿斗,但是他能在位41年,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就不可能一点能力都没有,只能说他隐藏的比较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