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喧嚣的拱北地带,
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古亭,
它隐匿于高楼林立之间,
宛如一位静默的老者,
伴随着岁月流转,见证城市变迁,
静静地守候着这片土地。
它,就是莲花亭,
虽不能言语,
却以其独有的韵味,
成为了城市中一抹不可多得的风景,
让人们的回忆与情愫
在时光深处绵延。
珠海与澳门,
旧时同属香山县地,
以前拱北高沙与澳门莲峰庙之间
有一条往来要道,
那路径犹如莲花之茎,
所以大家都称其为“莲花茎”。
明代嘉靖三十二年,
葡萄牙人窃据澳门,
明政府为防范和羁縻居澳葡人,
便“建关于莲花茎,设官守之”,
这就是后来的关闸门。
清光绪十三年,
清政府建立了拱北关,
开放了边境贸易,
也就在这一年,
香山县民间集资在“莲花茎”上
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的凉亭,
供两地过往行人休息,
并取名“莲花亭”。
如今,
拱北莲花亭就坐落在
拱北街道迎宾社区莲花路南端,
最初总以为莲花亭是因莲花路而建,
其实不然,先有亭后才有路,
因为莲花亭,
所以旁边的路才取名莲花路。
该亭于1940年遭侵华日军
烧毁、铲平,就地挖战壕。
1946年由澳门“同善堂”筹款
在原址重建,
由该堂值理会主席崔德祺
负责设计、施工,
于1946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
后来,
拱北海关又在亭东30米处
仿建了一座凉亭,
成为一对“姐妹亭”,
两亭坐东向西,均为四方形,
四角攒尖顶,绿色琉璃瓦面,
四面瓦顶斜坡
均设陶瓷通花老虎窗,
造型精美,
供出入境的人们候检休息。
1969年,
海关旅检大厅建成南移,
但两亭保存至今,
成为百年来拱北口岸
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
也是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
重要实物。
亭内设有石凳,简洁古朴,
时不时就有过客停下脚步,
在这里小憩片刻。
古亭旁,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踏入亭中,
便短暂地从喧嚣中抽离,
人们在此处喝茶、歇脚、谈天,
古亭见证着都市繁华,
也守护着一份宁静与温情。
春来冬往,
这座古亭,承载了无数人的
脚步匆匆、归途缓缓,
不仅仅是一处建筑,
也是历史的载体、情感的寄托。
随着时间的流逝,
岁月在莲花亭刻下了斑驳的痕迹,
城市不断变迁,
莲花路也不复往日繁华,
如今,它正在更新提升,
“莲花再绽”指日可待。
两城交汇处,悠悠古亭台。
莲花亭,似史书、若诗篇,
镌刻往昔、低吟岁月,
有一座亭,
便有一番情。
文/珠海发布 张映竹
手绘/珠海发布 钟凡
图/珠海发布 陈佳哲
编辑/明敏
责任编辑/蓝辉龙
三审/张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