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的USB接口和线材真的那叫一个 “ 乱 ”。数据接口混乱加上传输标准混乱非常容易给一些厂商浑水摸鱼的机会,模拟两可的描述,夸张的宣传词,很容易出现高价买到低配产品的问题,大家在购买产品时一定要认真仔细看清出产品的详细参数,一定要避免钱花了东西还差的悲剧出现,今天我们又说的第一个误区就是说明,接口并不能代所实行的标准,之前我们还能按各种标准区分开来,USB2.0/USB3.0,其实蛮好区分,结果USB Type-C的出现彻底让我们乱了,加上各种DP协议,雷电的握手协议的发布,更是雾里看花一片白,另外因为雷电3传输协议及DP2.0传输协议都是搭载在USB Type-C接口上的,所以给很多人的印象中USB Type-C就代表着高速接口,加上各种宣传Type-C是多么牛,有的手机和PC厂商一端用着USB Type-A另一端用着USB Type-C就明里暗里的宣传使用Type-C接口可以达到更快的传输速率和充电速度,然后暗示自己手机PC产品使用USB Type-C就能获得这些BUFF加成,很多消费者都不懂这些套路,甚至我有见过有的主板制造厂商在主板上搭配Type-C接口,却搭载的时USB 3.1 Gen1标准,相当坑爹,但其实吧,USB Type-C只是一种接口,它可以搭载各种传输协议,甚至如果你喜欢可以只用来搭载USB1.0(传输速度只有192KB/s)的传输协议,就那句广告说的,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用这里就是,不是所有的TYPE C都是高传输,带音视频数据.所以要提醒大家,有USB Type-C接口不一定就是雷电/USB4高速接口,USB4标准的出现是未来移动设备接口统一的开始准备工作;今天我们一起花点时间整理一个Usb接口详解.


USB2.0接口的前世今生

在 USB 还是 2.0 那会,USB 标准化组织就把 USB 1.0 改成了 USB 2.0 Low Speed、USB 1.1 改成了 USB 2.0 Full Speed,而正儿八经的 USB 2.0 则被改成了 USB 2.0 High Speed。这么一来等于啥都不做,就让 USB 1.0 跟 USB 1.1 “ 原地升级 ” 到了 USB 2.0.


USB3.0;3.1;3.2接口的前世今生

USB 3.1 出来后,它又把 USB 3.0 改成 USB 3.1 Gen 1,同时 USB 3.1 则被改为 USB 3.1 Gen 2。


再后来,等到 USB 3.2 一出来,USB 标准化组织故技重施,又给 USB 改了次名。

新规范要求 USB 3.1 Gen 1 改名为 USB 3.2 Gen 1,USB 3.1 Gen 2 改名为 USB 3.2 Gen 2,至于 USB 3.2 则被叫成 USB 3.2 Gen 2x2,后缀变更长的同时,命名方式也是愈发复杂难懂。


而且细心的差友应该不难发现,最开始的 USB 3.0,经过 USB 标准化组织的这两轮改名,已经摇身一变,升级成了 USB 3.2,好一个 “ 科技以改名为本 ”。。。

USB4接口的前世今生

USB 4 发布的时候,USB 标准化组织可能也想着老往后加后缀也不是个事,于是就宣布后续不再采用这种命名方式,结果等下个版本的 USB 4 出来,就变成了通过 v1/v2 来区分。只能说,它确实是有在简化命名,但又没完全简化到位。。。直到最后,网上骂声一片,USB 标准化组织才终于老实,彻底抛弃了之前那几套乱七八糟的命名方式,转而开始使用更简单直接的办法 —— 那就是统一按照接口和线材的传输速率来命名。比如说,传输速度能达到 10Gbps 的接口,就叫 USB 10Gbps;要是能到 80Gbps,那就叫 USB 80Gbps。而且根据 USB 标准化组织发布的《 USB-C 线缆额定功率 Logo 使用指南 》,所有类型的 USB-C 数据线必须带有对应传输速率和充电功率 Logo 标识,方便我们一眼就能区分它们的好坏。


在我们看来,要是 USB 标准化组织一开始就采用这套简洁明了的标准,其他厂商跟了也就跟了,压根不会造成现在命名标识混乱的局面,以至于这会儿我们买根数据线都得做一番功课。

雷电接口也在里面搞事情

对于一个 USB-C 或者说 Type-C 接口来说,它的规格既可以是 USB
5Gbps/10Gbps/20Gbps/40Gbps/80Gbps,也可以雷是电 3/雷电 4/雷电 5,同形态不同规格的接口,功能上的差距挺大。

为了方便大家快速了解不同规格接口的特性,这里我简单做了张表格,各位差友可以对照着查看不同接口规格对应的传输速率、功率传输、视频输出能力以及对于一些外接设备的支持情况。


很显然,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每个接口和数据线都采用当下最高规格,然而在现实中,考虑到成本、定位以及设备实际应用场景,厂商们还是会根据不同产品适配不同规格的接口与数据线。

但是最近几年相信各位差友也看到了 —— 无论是 USB 标准化组织不断改进命名规范,还是整个行业在接口形态和接口技术上的发展,其实一直都在朝着更加统一、更加便捷的方向迈进。

从长远来看,实现接口物理形态以及规格上的大一统,也并非没有可能。

不过事实证明,仅靠厂商的自驱力显然是不够的,要不然苹果也不会一直拖延到前年才给自家 iPhone 用上 C 口了。。而且直到现在,很多手机用的 C 口也还是 USB 2.0,有线传输速度还不如直接用无线来得快。

要我说,这些厂商与其在标准上各自站队,索性不如联合起来组建一个类似互传联盟的接口标准联盟,共同参与制定并严格遵循统一标准,这么一来,距离接口大一统,或许真的就指日可待了~

加”USB4线缆微信群加客服申请

工程参考学习资讯

更多关于最新的线缆行业发展讯息,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我们将第一时间搜寻到行业前沿讯息和您一起分享!不做盈利用途,文中观点都是基于公开数据及信息,仅供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