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含预售)超越《速度与激情7》,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12名。
如果要问,这个春节最耀眼的明星,一定非哪吒莫属。他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被众多影迷津津乐道。
哪吒
在广袤无垠、奇幻瑰丽的神话宇宙中,哪吒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拥有极高的辨识度。如今,他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已然成为了神通广大、满怀着叛逆精神与正义之气的少年英雄代表。
但是,鲜有人知晓,哪吒最初的原型,实则是印度佛教中那威风凛凛的千臂巨神。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漫长岁月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他才逐渐蜕变,成为如今我们无比熟悉的模样。
哪吒的起源,可回溯到古老的古印度佛教,那时他被称作“那吒俱伐罗”。在印度佛教的经卷典籍记载以及各类艺术创作呈现里,那咤俱伐罗是一位身形伟岸、气势磅礴的千臂巨神,其形象庄严肃穆,周身萦绕着神秘的气息。
他那众多的手臂,并非简单的肢体堆砌,而是象征着超凡绝伦的力量与无边无际的神通。在佛教庞大的神系架构中,那咤俱伐罗肩负着护法的神圣使命,如同忠诚的卫士,一丝不苟地守护着佛法的尊严与信徒的安宁。
那吒俱伐罗
随着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东传,哪吒这一独特的形象也开启了东行之旅,正式踏入中国的文化版图。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悠悠商队往来之间,以及佛教高僧不辞辛劳的弘法传教进程中,佛教文化如同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在中国大地逐渐生根发芽,开枝结果,哪吒也顺势走进了中国文化的视野范围。它恰似一粒种子落入了一片全新的、充满生机的土壤,不可避免地开始与中国本土文化展开一场既激烈又奇妙的碰撞与融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哪吒的形象开启了独特的本土化演变历程。他不再是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千臂巨神,而是渐渐幻化成一个英姿勃发、意气风发的少年模样。
哪吒
这一转变绝非偶然,在中国文化的认知体系里,少年往往被视作新生力量的代表,他们充满活力,怀揣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这样的形象特质更容易赢得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接纳。
与此同时,哪吒的性格也被巧妙地融入了更多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他传承了中国传统神话中英雄人物的勇敢无畏与正义凛然,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敢于直面权威,对世间的不公奋起反抗。
家喻户晓的“哪吒闹海” 故事,便是他这种性格的最佳例证。面对东海龙王的蛮横霸道与肆意欺压,哪吒没有丝毫畏惧与退缩,毅然挺身而出,与龙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斗争。这一故事桥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正义的执着坚守与不懈追求,以及面对强权时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抗争精神。
哪吒闹海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哪吒的形象演变自然也深受其影响。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哪吒被吸纳其中,成为了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从此,他拥有了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等一系列神奇非凡的法宝。这些法宝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哪吒的神通本领,使其在战斗中如虎添翼,更让他的形象愈发贴合中国传统神话中神仙的经典设定。
道教的神仙体系十分注重个人的修行磨砺与神通的修炼提升,哪吒在道教文化的长期熏陶浸润下,成长为一位凭借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修炼,最终拥有超凡神通的少年英雄,这与道教所倡导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哪吒
除了宗教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灿烂的文学作品,同样为哪吒的形象演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在元明时期,杂剧、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哪吒的故事在这些作品中被反复演绎、不断丰富。像《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这样的经典文学巨著,对于哪吒的形象塑造和故事叙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封神演义》里,哪吒的身世之谜、曲折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波澜壮阔的封神大战中的英勇无畏表现,都被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详细描绘,使得哪吒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有血有肉。
而在《西游记》中,哪吒与孙悟空之间那场精彩绝伦的打斗情节,更是将他的神通广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哪吒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哪吒大战孙悟空
《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凭借生动形象的描写、跌宕起伏的叙事,将哪吒的故事广泛传播到千家万户,助力他成功跻身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