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党员吗?请在我们这边登记一下。”
“您的党组织关系现在在哪里?”
“这张联新卡上有街区党支部书记的联系方式,可以咨询党组织关系转接、党员双报到等事宜。”
去年以来,共和新路街道紧密结合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工作,注重发挥新兴领域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强化系统思维,创新方法载体,提升排摸精准度,探索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模式。
暖“新”服务,让流动党员心有所归
“新时代的‘一张床’,圆基层一线工作者‘一个梦’。”如今,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党群服务站已成为流动党员的“暖巢”。
春节期间,为了让坚守岗位的城市建设者们的“留沪新年”过得更温暖更舒心,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党支部带领包括流动党员在内的党员志愿者小分队,对公寓的消防安全设施进行了安全大排查。忙完工作后,大家一起在热气腾腾的共享厨房里包饺子、做菜,让站点充满了烟火气息。
支部书记与流动党员们唠唠家常,共话家乡故事和新变化。党员们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近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工作情况,并积极建言献策。
交谈中,一名流动党员表示:“虽然身处异乡,但作为党员,无论走到哪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收到党组织送来的新年祝福,心里特别温暖,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依托“四善综合网格”,共和新路街道以街区党支部为主要力量,常态化开展流动党员排摸工作,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联系、日常关心等方式,对辖区内流动党员做到全覆盖联系、规范纳管、有效教育、积极服务,让党员“流”而有家。
阵地赋能,让流动党员学有所获
“虽然组织关系不在上海,但我现在还可以正常参加各类参观学习交流,感觉非常好。”
记者了解到,街道每一个网格主阵地都是流动党员的报到地。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组织生活室里,新兴领域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定期开展。线上用好用活“党员远程教育”等平台,随时随地“补钙充电”;鼓励党员们利用“红途”小程序参观“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线下发放流动党员学习包,开展专题讲座,保证思想“不落后”、学习“不掉线”。
顺利“流入”所在地,更积极“融入”组织生活。党群服务阵地发挥根据地、供给地、实践地作用,以需求为导向,拓展党性教育渠道,融入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等课程,提供一站式、开放式、菜单式服务,克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实现“流”而有学。
搭建平台,让流动党员行有所为
在大宁国际茶城的一间铺子里,“党员经营户”的牌子格外醒目。店主钱桂莲是浙江淳安人,来沪经商之初,她就以流动党员的身份参与上海大宁国际茶城党支部的组织生活。
“党员,不管走在哪里,都要自我发光发热”。
多年来,钱桂莲借助店铺沿街优势,在走廊设爱心座位,供来往人群休憩;发挥英语专业特长,利用空余时间为茶城商户子女答疑解惑,并给孩子们普及茶艺知识。她还积极参与茶城党支部的“一支部一实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居住地住宅小区对“超期服役”电梯的更换。
她表示,在工作地和居住地党组织的关怀下,不仅找到了归属感,还通过参与基层治理树立起了主人翁意识。目前,钱桂莲已将党员组织关系正式转入上海大宁国际茶城党支部,并当选为支部委员。今后,她还打算将茶艺表演融入情景党课,实践更加新颖的党员学习教育形式。
为了让每一名流动党员都成为一面流动的旗帜,共和新路街道积极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一事”“我为发展献一计”“党员先锋示范岗”等活动,组织引导流动党员在经济发展、基层治理、城市建设中担当作为,让“流入”变“融入”。
未来,共和新路街道将持续在管理上下功夫、服务上用真情,激发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提升流动党员的向心力、凝聚力,让流动党员“有家”有温度,“有学”更“有为”。
记者:罗欣悦
编辑:梁慧
封面图:图虫创意
信息来源:共和新路街道采编基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