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漠国度的炽热沙海,到草原的无垠绿野,再到雨林的繁茂葱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运动员,带着各自的故事与梦想,在亚冬会上友好竞争,并将冰雪运动的火种,带回家去。
而对于我来说,我在亚冬会赛场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
2007年长春亚冬会,我第一次独立采访综合性运动会。作为一个冰雪“小白”,第一次去到东北,我起初是有点懵懵的。还记得收官稿是双人滑,申雪/赵宏博第四次荣膺亚冬会冠军,庞清/佟健深情演绎《剧院魅影》,两对选手的表演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在现场的我第一次发现,冰雪运动竟是那么美,从此,我对冰雪运动多了一份向往和崇拜。
2018年平昌冬奥会,是我的第一次冬奥会之旅。在史上最冷的冬奥会中,我见到赤膊上身参加开幕式的汤加旗手皮塔,他跟我描述了一个热带男孩心目中的冰雪梦,听令人心潮澎湃。
哈尔滨市民在丁香公园内滑冰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2025年大年初七,我抵达哈尔滨,这是我去过的最冷的城市,气温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去之前,我是很焦虑的,穿多厚的裤子、袜子?要买怎样的鞋?带多少暖宝宝?整个春节假期,我都在思来想去。最终,我带了3个行李箱。
开幕式当天,大雪如约而至,奇怪的是,我并没有感到寒冷。我在公益冰场呆了两三个小时,和冰球老大爷交了朋友,他们还指导我抽了东北特色的冰尜。我在霍格沃茨咖啡店,听老板讲述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底蕴。
最神奇的是,在冰壶男团循环赛的赛场蹲守一天,原本对参赛队不甚了解的我,在看完比赛后,一下注意到了气质非凡的菲律宾队。
赛后,我对菲律宾队的恩里克·菲斯特说:“我觉得你们是本届亚冬会最大的黑马,祝好运!”他惊喜地说:“真的吗?谢谢你,我会加油。”随后,“半路出家”的弗雷跟我唠起了嗑,如何自己组建队伍、如何卖掉公司投入训练、如何减去27公斤体重……每一个故事的细节,都是如此生动,我被他想要参加冬奥会的决心深深打动。听上去遥不可及的梦想,他敢想。
果然,他们在哈尔滨创造了菲律宾代表团的历史,战胜韩国队勇夺金牌,这也是亚冬会历史上热带国家第一次获得金牌。
2月14日,菲律宾队在赛后庆祝夺冠。 当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九届亚冬会冰壶男子金牌赛中,菲律宾队5比3战胜韩国队,夺得金牌。韩国队获得银牌。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还有来自阿拉上海的冰壶比赛的国际技术官员、副计时长李凌姝,从亚冬会开幕前到闭幕式当天,全程执裁,受到了裁判长的肯定和好评,我想对她说一句“辛苦了”。
我的朋友圈扩大了,越来越多的感人的励志故事向我涌来,只恨赛程太短,来不及写。
我和所有热爱冰雪运动的你们一样,相信未来,亚洲冰雪运动的舞台必将更加绚丽多彩,演绎出更多关于梦想与团结的篇章。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陆玮鑫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