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同梦,亚洲同心”。2月14日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圆满闭幕。中国代表队在本届亚冬会上收获32金27银26铜共计85枚奖牌,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斐然成绩的背后,亚冬会医疗保障团队饱含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对运动员们拼搏精神的敬佩,默默坚守在各自工作岗位,用专业守护生命,用执着护航亚冬。
高效运行,助力赛场国旗升起的欢呼时刻
为精益求精做好亚冬会医疗保障工作,成立医疗指挥中心,组建高效指挥体系。亚冬会医疗卫生保障指挥中心共选定31家定点医院,开通绿色救治通道,预留骨科、胸外科、神经内科等14个类别救治床位1654张;由哈医大一院、二院为主的15家医院包保各场馆,筹建各类医务室(站)98个,共抽调588名医疗卫生人员进驻各场馆保障;设置冰上赛区运动员村诊所2个,雪上赛区运动员村诊所1个;调集急救车67辆,医疗直升机2架;与多部门协同开展救治、转运、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直升机协同救援等综合演练70余场次,保障各赛区紧急医疗救援需求。
亚冬会雪上项目运动员诊所
驻扎在各个场馆的医疗保障团队秉承“实践出真知,学无止境,精益求精”的核心理念,全身心投入亚冬会的医疗保障工作中。黑龙江省医院严格筛选具备深厚医学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175名医护人员,分别进驻省冰上训练中心综合场馆、亚布力滑雪项目基地、北大荒运动员村、华旗主媒体中心、索菲特贵宾酒店、核心定点医院等关键地点,开展全方位的医疗保障工作。哈尔滨市急救中心共调派急救人员321名,急救车89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满完成亚冬会开幕式和城市侧的医疗急救保障任务。同时,在亚布力赛区,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滑雪医生团队,确保4分钟之内到达伤员身边,15分钟将伤员转移出赛道,20分钟内运送伤员到医疗站。在速滑馆,黑龙江省第二医院针对赛事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伤病情况,从急诊科、创伤中心等科室精选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业务骨干组成一支14人的医疗团队,为亚冬会速滑赛事提供坚实的医疗保障。
运动员诊所
荣耀自豪,见证家乡蓬勃发展的高光时刻
作为雪道之上的生命守望者,对亚冬会赛事,高山赛道滑雪医生队长孙承斌深有感触:“站在海拔千米的赛道上,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冰晶扑打面颊,防寒面罩早已结满白霜。与队友们如同雪松般扎根在零下30摄氏度的赛道旁,用体温焐热急救药品,用专业守护生命线。”
滑雪医生
“能成为一名滑雪医生,是我莫大的荣幸。”孙承斌表示,高山滑雪,速度与激情并存,也伴随着高风险。在赛场上,每一次运动员风驰电掣般冲下赛道,都要全神贯注,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长时间在冰天雪地中坚守,寒冷刺骨,但内心炽热。当看到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无畏挑战,一切付出是值得的。能为运动员们的安全保驾护航,助力亚冬会顺利举办,感到无比自豪和荣耀。同时,也为家乡哈尔滨高兴,通过此次体育盛会的举办,哈尔滨必将焕发新的青春与活力。
“看完哈尔滨亚冬会闭幕式,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妇产科护士长宋金卓告诉记者,精彩纷呈的表演展现了亚洲体育的辉煌与多元文化的魅力,深感自豪与骄傲。亚冬会期间看到了志愿者们的努力,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的辛苦,以及全市人民的支持。作为一个卫生人、一个哈尔滨市民,宋金卓为自己热爱的职业骄傲,为家乡哈尔滨骄傲。衷心希望家乡能借此东风,在体育事业及各方面蓬勃发展,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血液招募、采集工作
“观看亚冬会闭幕式后,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无论是赛场上的竞技,还是患者的救治,都需要同样的专注与坚持。运动员们为了国家的荣誉而战,而我们医护人员,则是为了每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努力。这种精神上的共鸣,让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激动与自豪。”哈尔滨市血液中心李紫萱告诉记者,亚冬会期间负责血液招募、采集工作,与中心所有工作人员一起,默默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精彩的亚冬会赛事让她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也看到了运动健儿的付出与风采,愿家乡哈尔滨越来越好,愿祖国繁荣昌盛。
高度赞誉,亚冬会医疗保障工作完美收官
2月14日,亚奥理事会与哈尔滨亚冬会组委会举办总结新闻发布会。
亚奥理事会总干事、世界泳联主席侯赛因·阿尔穆萨拉姆表示:“哈尔滨的医疗服务在亚冬会历史上堪称一流,我长期从事奥林匹克运动,自1982年以来参加了所有的亚洲运动会,但我从未见过如此先进的医疗服务技术。尤其是一些医疗服务的志愿者,我由衷地感谢他们所有人。令我深感震惊的是,这些志愿者中包括教授、心脏外科医生等社会精英,他们如此年轻却愿意投身于此。正是有了这些高素质的社会人士的帮助,我们才能取得这次亚冬会的成功。”
黑龙江省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用“坚韧、坚守、坚持”在亚冬会上向世界展示了龙江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担起奉献亚冬会的光荣使命,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记者:周姿杉;摄影:周姿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