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机票不得低于200元?近日,一条关于航司的市场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有微博认证的航旅界人士在微博称,多家航空公司应有关部门要求,不得出售低于200元的机票。有关部门将对票价进行严密监测,发现违规售票将给予警告。对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进行多方求证,多家航司表示“未收到相关通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多家航司APP或小程序以及OTA平台搜索特价机票发现,特价机票裸价已鲜见低于200元的价格,但也有如华夏航空的部分航线机票裸价仍低于200元。

外界对机票价格消息关注的背后,是近年来日益加剧的民航“低价”内卷。以春节假期后至今价格为例,部分热门航线机票价格已低至三折乃至一折出售。

业内人士表示,航司竞相低价的现状下,航司之所以有时宁可“亏钱也要飞”,是综合衡量了成本和可能收益后所做出的选择,但假如票价严重低于成本,长期来看无益于保证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当前特价机票怎么卖?仍有个别机票裸价低于200

针对“不准卖低于200元机票”这一消息,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向国航、东航、南航、海航、川航、吉祥航空等多家航司求证,相关航司均表示未收到相关消息或通知。

2月12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携程小程序里搜索发现,分别从北京、石家庄、西安、上海出发的低价榜单中,最低价格都不低于200元,其中2月17日北京飞兰州200元起,2月16人石家庄飞哈尔滨200元起,3月3日西安飞南昌200元起,3月1日上海飞三亚200元起。

国航App上,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的30条特价航班中,最低价格在230元,分别为2月14日北京首都飞大连、2月15日北京首都飞沈阳、2月16日北京首都飞吕梁的航班。东航App上,华东区域内124条特价航班中,最低价格为249元,涉及的航班包括上海浦东飞五台山、重庆、南昌、沈阳、海口、昆明等。


国航App、东航App以及携程小程序截图。

此外在春秋航空App,北京出发的特价机票为北京飞兰州3月8日的航班,最低裸票价为200元起;上海出发的特价机票最低票价为2月24日上海飞兰州的航班,价格为200元起。

从OTA平台到航司似乎都卡着200元的价格“基准线”在运营,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专注于支线飞行的华夏航空目前仍有低于200元的机票在售。如2月15日天津飞东营航班机票裸价为140元起,2月25日东营飞天津的机票裸价为180元起。

机票竞价之下,票价“底线”之辩

“不准卖低于200元机票”的消息早在2023年2月就曾出现,彼时有市场消息称,国资委下属七家国企航司接到要求,为减少亏损,停止低价投放。

对于“机票限价”,业内观点不一。

民航专家林智杰表示,实际来讲,机票一直是政府限价的,从来都不是完全市场定价。春运暑运就算市场再火,经济舱机票也不能超过全价。如果说划定全价机票是为了保护消费者,那么划定地板价机票就是为了保护航空公司整个行业。“一张机票100块钱。明显低于成本,这样的价格,航空公司入不敷出,不仅服务质量很难稳定,安全投入也很难得到保证,整个民航业的安全压力也会很大。”

资深民航专家广外南国商学院教授郭佳认为,给机票设置一个可维持的价位是合理的,可以让消费者对民航出行消费产生一些基本认知——航空出行需要成本,过低的价格实际上不利于服务的可持续性。安全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的支出,这也就要求航司需要实现适度盈利方能得到保障。

另外,国内一家航司的从业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给“机票限价”这个事情,在民航出行旺季时是没有必要的,原本就已有经济舱全价这个上限管控;而在淡季也管不住,一方面是因为淡季民航面临高铁的竞争,如果没有价格竞争力也就留不住客人,此外受市场需求影响,叠加航线、时刻、机型等影响因素,机票价格是随行就市的。

春节假期过后,旅游出行需求趋于平稳,民航、高铁已开始上演抢客大战。在部分热门航线机票价格低至三折乃至1折的情况下,高铁部分区间票也出现1-2折的情况。如兴城—葫芦岛区间,票价低至1.2折,全价9元的车票,1元就可以到手。

“机票限价”再度引发讨论的背后是,民航低价内卷的竞争。自2023年以来,民航业加速复苏,但由于国际市场恢复进度明显滞后于国内市场,2024年国际客运航班也只恢复至疫情前84%。因此,原本用于执飞欧美等国际航线的大量宽体机运力转投国内,造成国内民航市场运力过剩。供过于求后,票价水平受压制,航司之间陷入低价竞争。

航司为什么亏本都要飞?业内:与航线飞行权限、成本构成有关

低价内卷之下,为什么航司哪怕亏本都要坚持航班飞行?

对此,郭佳表示,飞机与汽车等其他交通工具有所不同,其影响因素构成较为复杂。首先,一家航司获得一个航线飞行权限后,如果长时间不飞所得权限会被剥夺。另外,还与其飞行成本构成有关。

对一家航司而言,其运营成本包括多个方面,一般可以大致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有飞机购置或租赁费用,机库、维修基地、训练中心等基础设施投入费用,航材维护费用;可变成本则包括航油成本、起降费用、机组人员成本、餐饮服务费用、销售费用,此外还有保险费用、航材储备成本以及需支付的碳排放税、噪音治理等环保支出。

航油成本是航司最主要的成本支出。以2024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为例,报告期内三大航司的航油成本共计783.09亿元,同比增长约三成,占总营业成本的35.84%。其中,中国国航的航油成本同比增加40.24%至271亿元,在营业成本中的占比也提升至35.02%;南方航空的航油成本同比增加22.32%至278.85亿元,占营业成本的35.5%;中国东航的航油成本同比增加33.62%至232.92亿元,占营业成本的37.29%。

林智杰指出,对航司而言,航班只要飞起来,需要支付的起降费用、燃油费用、机组人员成本等都是固定的,多一位乘客只需要多出100多元成本,包括餐食,订座值机费用。即使整个航班是亏损的,至少这个座位是赚钱的。换而言之,固定支出无法避免,但航班飞起来后,就可能通过卖机票获得额外的边际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严重供过于求,只要有航司能亏得起,率先以地板价卖票,其他航司也不得不跟进杀价,陷入行业内卷漩涡。

郭佳认为,疫情之后,供需发生较多变化,需求变得愈发弹性,而供给并未随之发生改变,如何协调弹性需求与传统供给机制关系,优化定价制度以满足乘客需求,应成为相关部门及航司关注的重点。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1月初举行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民航局也首提“价格监管”,指出“要在2025年完善航空运输市场监测预测,常态化开展市场供需态势分析研判;规范重点时段和特殊情况航空运输价格行为,加强价格收费监管,维护航空运输市场价格秩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真真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