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漫威新作《美国队长4》在中国上映,票房和口碑双双扑街,预测票房跌至2亿上下,豆瓣评分更是低至5.4分,成为近年来在中国市场表现最差的漫威电影之一。
这不禁让人想起去年《黑豹2》在中国仅收获1亿票房的惨淡成绩。两部以黑人为主角的漫威电影接连失利,一些西方媒体和"白左"人士又开始老调重弹,将原因归结于中国观众"歧视黑人",甚至拿出《美国队长4》宣传海报中红浩克占据C位,美队形象“被弱化”的设计(实际是让观众站在美队位置拍照,难道不代入主角要带入反派么?)大做文章,声称这是中国影院"故意隐去黑人形象"。
回顾历史,2018年上映的《黑豹》在中国斩获6亿多票房,在漫威单人电影中算得上中规中矩的成绩。除了政治正确大本营的北美,《黑豹》在中国的票房已经是全球第二,这说明中国观众并非对黑人主演的电影天然排斥,起码肤色不是主因。
除了复联系列或者美队3这样堆砌超级英雄抱团的,或者蜘蛛侠系列这样情怀滤镜重的老IP新拍能突破10亿,其他漫威单人电影在中国的票房上限也就是几亿,像银河护卫队3部在中国票房都是6亿上下,总不能说中国观众歧视白人英雄吧?
那么,为何《黑豹2》和《美国队长4》会遭遇滑铁卢呢?
首先,主角缺乏魅力,剧情老套乏味是主要原因。
《黑豹2》中,新任黑豹苏睿公主缺乏前作中特查拉的王者风范和气场,难以撑起整部电影。而《美国队长4》中,新任美队山姆·威尔逊虽然继承了盾牌,却始终无法摆脱"猎鹰"的影子,缺乏老美队史蒂夫·罗杰斯的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本来在复联前阶段就是比较边缘化的角色,人气还不如冬兵,靠他撑起票房本来就是不太现实的事。
其次,过度追求"政治正确",导致剧情失真,失去观众共鸣。
近年来,漫威电影为了迎合"政治正确",在选角和剧情上刻意追求种族、性别等元素的多元化,却忽视了故事本身的逻辑性和人物塑造的合理性。
例如,《黑豹2》中,为了凸显女性力量,将苏睿公主、娜吉雅、奥克耶等女性角色塑造得过于强大,甚至有些"开挂",而男性角色则被弱化得毫无存在感,这种刻意为之的"女权主义"反而让观众感到不适。
《美国队长4》中,为了体现种族平等,将反派角色设定为红脖子总统,在影射谁自然不用多说,并刻意加入了大量种族政治正确内容,但这些内容与主线剧情割裂,显得生硬且说教,难以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本身战力平平的主角,结局还是靠一阵嘴遁取得胜利,更是烂尾到家。别说中国市场了,就连海外权威评分网站,美队4口碑都创下新低。
最后,中国观众对超级英雄电影的审美疲劳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近年来,超级英雄电影扎堆上映,套路化的剧情和千篇一律的特效场面已经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相比之下,中国本土电影如《哪吒》、《流浪地球》系列等,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良的制作水平,更能够打动中国观众的心。
总而言之,《黑豹2》和《美国队长4》在中国市场的失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原因简单归结于中国观众"歧视黑人"是片面且不负责任的。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黑人超级英雄已经足够宽容了,反观哪吒在国内刷新票房纪录并在海外热映之时,外网还有不少人在阴阳怪气,称哪吒过10亿美金又咋样,在海外还不是没人看。
但到底哪吒2在海外是真没人看,还是被刻意打压?哪怕口碑上座率都强于美队4的情况下,依然不肯多给排片,大家都心知肚明。
与其将责任推卸给观众,不如反思自身,用心打磨剧本,塑造鲜活的人物,讲好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夹带私货搞这种政治正确,这才是赢得观众认可的关键。
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看的电影,自然会有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