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4》在中国与全球市场同步首映。据猫眼电影专业版显示,《美国队长4》首日排片率在12%左右,全天预测票房为3500万元。与此同时,已经上映17天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当天预测票房达6亿元。
这已经不是好莱坞电影首次在中国市场“遇冷”。在2010年代初期,好莱坞电影一度占据中国年度票房40%以上,而近些年来,占比已经不足15%,甚至已经很久没有出现票房超过10亿的好莱坞影片。尤其2024年上映的几部具有“大IP”的影片,票房表现均乏善可陈,《死侍与金刚狼》票房4.3亿,《功夫熊猫4》票房3.73亿,《猩球崛起:新世界》票房仅2.09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5年春节档,国产动画片的巅峰之作《哪吒之魔童闹海》。点燃了中国观众的观影热情,其票房一路飙升,目前已经突破百亿,有望跻身世界影史票房排行榜前十。
《美国队长4》的遇冷,是好莱坞在中国市场日渐式微的一个缩影。曾经风靡全球的“美国队长”,在中国观众眼中逐渐失去吸引力,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与观众审美的升级,已让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褪去光环。
近年来,好莱坞电影日益面临着创作力的枯竭与审美疲劳。漫威在《复仇者联盟4》后,逐渐陷入“流水线生产”的困境,且习惯于用特效堆砌取代叙事逻辑,以政治正确裹挟角色塑造。《美国队长4》影片媒体口碑解禁后,“烂番茄”新鲜度仅48%,综合评分45分,被批评为“既不勇敢也不创新”,剧情套路化、角色缺乏深度。
中国观众对《美国队长4》等好莱坞影片的“祛魅”,也是文化自信的种体现。《哪吒2》突破百亿票房、《流浪地球》系列开启科幻新纪元,证明中国电影工业已初步具备与好莱坞抗衡的实力。国产片在“视觉奇观”的基础上,更以本土叙事、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共情赢得市场。反观好莱坞电影,其“救世主”叙事与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在今日中国已显得陈旧且疏远。
在全球文化体系中,好莱坞长期扮演着文化霸权体系中的“主人”,通过超级英雄叙事将美国价值观包装成“普世真理”。这种单向度的文化输出带有“精神殖民”的意味,观众在被动接受"视觉奇观"时,不自觉地认同其内在的意识形态编码。当中国观众开始质疑"美国队长为何总能代表正义",当《哪吒》用"我命由我不由天"解构救世主叙事,文化场域中的关系已然发生转变。这种觉醒不是简单的文化对抗,而是通过否定之否定实现的文化主体性重构。
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流水线”无疑是对艺术异化,当电影沦为特效堆砌的工业产品,其存在本质已被遮蔽。《美国队长4》中空洞的符号化叙事,恰似马尔库塞批判的“单向度的人”在文化领域的投射。反观《哪吒2》对封神宇宙的当代重构,通过存在主义式的命运抗争,去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这种文化祛魅过程,正是中国观众从“被抛入”漫威宇宙的被动存在,转向主动选择文化生存方式的觉醒。
当然,真正的文化自觉不在于否定他者,而在通过他者反观自身。中国电影市场审美的成熟,既是对“文化殖民”的扬弃,更是对文化多元现代性的探索。当“美国队长”的盾牌不再能遮蔽文化多样性的光芒,"哪吒"的风火轮或许正在为人类文明点燃新的火种——这团火焰不寻求焚毁他者,而是照亮不同文明共生共荣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