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3日,在湖北黄石市郊外,37岁的程春莲身着一件米色风衣走向刑场。
春寒料峭中,她回头看了眼围观人群,接着突然对法警说了句:"能让我把口红补完吗?"
这个曾经在舞台上倾倒众生的女人,至死都保持着体面。
而她用性命换来的76.6万元,当时相当于普通人数十年的工资,可如今却只能支付明星网红半小时的坑位费。
1955年,程春莲出生在湖北黄石铁山的一个普通家庭。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小姑娘天生爱唱爱跳,15岁那年抓住机遇考进了黄石歌舞团,成了全家人的骄傲。
在排练厅里,她常常是最早来最晚走的一个——压腿、下腰、旋转,即便棉布练功服被汗水浸透、膝盖上的淤青叠着血痂,她也都咬牙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的苦练,终于让程春莲成为了团里的“台柱子”,其主演的歌舞剧《刘三姐》、《马兰花》等,深受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其主演的《刘三姐》更是连演了三个月,高达98场,谢幕时观众往台上扔的鲜花能装满一辆三轮车。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姑娘,短短十几年后竟会倒在刑场的枪声下。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程春莲看着街头越来越多的万元户,心里起了波澜。
于是,她开始偷偷学做生意:先是帮朋友倒卖录音机,后来又给服装厂牵线搭桥。1985年,她做出惊人决定——辞去歌舞团工作,跳槽到中日合资的美尔雅服饰公司。
由于她在黄石本就小有名气,来到美尔雅后可谓如鱼得水。她白天跟着日本师傅学打版,晚上抱着录音机学日语,短短三个月就能用关西腔跟客商讨价还价。
在一次广交会上,她穿着剪裁精致的西装,带着日本客商参观车间,谈笑间就签下百万美元的大订单。以至于当时有报道称她:"踩着高跟鞋像在跳芭蕾,谈判桌上都是她的舞台。"
在公司开年会时,老同事惊讶地发现:当年跳《白毛女》的程春莲,现在能用流利日语讲解财务报表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1988年,程春莲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了偏移!
那时,石油行业正值价格双轨制鼎盛期,计划内柴油每吨500元,市场价却高达2000元,中间1500多元差价无疑就成了"权力寻租"的天然温床。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程春莲萌生了进军石油行业的想法。幸运的是,她的这一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1988年7月,程春莲被调到市工业供销总公司石油化工协作分公司工作,成为了一位手握油料审批权的副科长。
当时,程春莲掌管着3000吨/月调配指标,这也就相当于每月掌握着450万元的灰色资金池。
最初,程春莲还能守住底线不动摇,但看着各路老板开着豪车来求她批条子,听着他们张口闭口就是"茶水费""辛苦费"时,她也渐渐开始动摇了。
有一次,她给老家的一个企业多批了50吨柴油,对方就立马塞来了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相当于她好几年工资的现金。尝到甜头后,程春莲开始变得越发不可收拾。
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程春莲的办公室成了黄石最热闹的——"交易所"。水泥厂的老板送来金条,说是给侄女打长命锁;运输公司老总塞来存折,说是给孩子的留学备用金……
为此,程春莲还专门买了一本笔记本用来记账,而且,她还在最后一页写到:只要给妞妞(她的女儿)存够了嫁妆就收手!
而这说明程春莲的内心还是很清楚这些行为是违法的,这句话至少说明她也想保持最后的一点“理性”;当然,这或许也是她自欺欺人的可笑手段罢了,毕竟她所受贿的这些钱,在当时可是一笔能抵得上普通人几十上百年工资的巨款。但欲望之门一旦打开,想要再关上,就很难很难了。
1989年6月,一封举报信让程春莲的"好日子"戛然而止。
搜查人员从她家搜出了23本存折、8根金条和十几本房产证,此外还有那本记满了各种“特殊来往”的笔记本——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她一共收到了76.6万元的好处费。
在法庭上,程春莲的表现令人唏嘘不已!
她哭着说:自己不过是想给女儿更好地生活……但法律并没有因此留情,最后还是决定判处其死刑。
值得一提的是,当法官念出“死刑”时,旁听席上的一名男子突然高声说道:法官同志!这些钱她都捐给福利院了!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这名男子是她资助了五年的贫困大学生。但在那个年代,退赃并不能为她减刑。
在执行枪决的前夜,程春莲托人给女儿捎去了一封信,信里夹着一张泛黄的舞台照,照片背面写着:“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演出了!”
在如今的黄石老城区,总能听到老人们念叨:那个程春莲啊,要是生在现在……
事实也确实如此,程春莲所受贿的钱放到今天还不够在大城市买套房子,更够不上判无期,但在当年却要了她的命。
但历史毕竟没有如果,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号了价格!程春莲亦是如此!
历史总是压着相似的韵脚!
程春莲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有人乘风破浪,也有人被浪打翻,那些关于贪婪与底线的较量,依然在每个时代换着面貌不断上演。
当然,在每轮经济变革期间都会催生新的寻租空间,所以,唯有让制度跑在欲望前面,才能避免下一个"程春莲"的出现。而如今纪检监察机关推行的"大数据反腐",或许也正是对这个历史之问的当代回答。
由于参考资料的缺失,文章中对应的时间线可能与实际有误,但故事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