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明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在社会关系的复杂网络中,城乡婚恋占据着核心维度,它既受到诸如婚姻法等显性制度的规范,也被隐形的文化观念所左右。在众多影响婚恋选择的非正式约束因素里,有一个特别的因素——狐臭问题。狐臭有着独特的生理特性,还被赋予了各种符号意义,成为我们深入剖析城乡婚恋问题的关键微观切口。
本文结合乡村社会的田野观察以及城乡比较研究,深入揭示狐臭禁忌如何通过非正式制度深深嵌入社会结构之中,并借助对身体符号的污名化运作,最终形成对婚恋关系的系统性排斥。这一现象的背后,不仅清晰地折射出传统伦理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下所蕴含的权力规训逻辑,更深刻地凸显了社会文化资本对个体情感路径的深层次宰制。它让我们看到,在看似简单的婚恋选择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权力因素的交织与博弈。
一、乡土场域中的狐臭污名化与婚配排斥
在农村社会,婚配行为并非两个人的事,背后是整个家族在考量如何延续和发展家族的资本。通过对河南偃师开展的深入田野调查可知,这里的村民将狐臭看作是“家族基因缺陷”的标志。在漫长的代际传承过程中,这种负面的看法逐渐固化,最终变成了大家择偶时要绝对避开的“雷区”。
最初,我是从周围人很隐晦的介绍里得知狐臭问题的。他们不会直接说狐臭,而是用“门第”来代替。意思就是,一家人要是三代之内,哪怕是远房亲戚有狐臭,也会影响一大家子人的婚姻大事。大家会说这家人“有门第”或“门第不清”,认为他们在本地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只能找外地人。如若一家没有“门第”的人和“门第不清”的人家结亲,周围人便会觉得这家人也有问题,不然怎么会和“门第不清”的人家结亲呢?慢慢地,这家人也被当成“门第不清”的了,还会连累自家亲戚结亲。面对这种情形,这家人百口莫辩,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以河南偃师的一则真实案例为证,当地有一位适婚男青年,自身条件颇为出众。他为人勤劳肯干,在村中声誉良好,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然而,仅因家族有狐臭病史,在谈婚论娶之际,便遭到女方家族的强烈反对,女方家族甚至单方面解除了婚约。这背后反映出农村社会一些特殊的观念和做法。
(一)家族声誉至上,狐臭成“污点”
农村是熟人社会,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在这种环境里,原本只是身体气味的狐臭,被赋予了远超生理层面的文化意义。家族的声誉在农村特别重要,它关乎一个家族在村里能不能挺直腰杆做人。如果家族里有个有狐臭的人,就像家族的“道德资本”少了一块,邻里之间就会有异样的眼光,背后也会有很多议论。这种来自周围人的态度,会让整个家族为了维护声誉,对有狐臭的成员产生排斥。像有的村,家族里要是有狐臭成员,在办婚丧嫁娶这些大事的时候,其他家族就会有意疏远,这种疏远又让大家对狐臭的负面看法更加强烈。
同时,在访谈中我了解到,在结亲时,距离因素对“门第”观念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如果两家距离过近,所有亲戚都能轻易打听到对方家的门第状况,即便对方家人当下并无狐臭,但只要被视为“门第不清”,便会遭到父母及所有亲人的一致反对,他们会宣称无论有没有狐臭,有这个名声就不行。可若是两家距离较远,周围人难以打听,即便对方确实有狐臭,只要不被他人知晓,仍然能够结亲。这一现象清晰地表明,人们在婚姻考量中,更看重的是狐臭所带来的名声。
(二)代代相传的“规矩”限制婚姻选择
在农村,许多知识和观念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或媒人的介绍来代代传承的。在河南偃师,结婚前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叫“查三代”。其实就是看看对方家族的血缘关系里有没有狐臭这种“污点”,保证家族的“符号资本”干干净净。媒人在说媒的时候,也会很自然地把对方家族有没有狐臭的信息透露出来,这个信息往往能决定这门亲事能不能成。这种大家默认的排斥,就像一条无形的链子,把有狐臭家族的人都给“拴住”了。有时候,一个年轻人自己明明没有狐臭,只因为家族里某个远亲有这个问题,在找对象的时候就到处碰壁。
我家里人就接到过这样的电话,有人托人打听一个男孩家里有没有狐臭,一听说有,那家父母马上说:“那就让女儿和他断了吧”。回溯到2000 年前后,父母那一代人结婚前,便会互相在纸条上写下自家亲戚的姓名和住址,然后去实地打听。若是发现对方家里“门第不清”,这门亲事就黄了,也有许多人因此被拆散。
(三)社会排斥的经济隐喻
在农村,人们会把狐臭和劳动能力及卫生观念这些事情联系起来。有狐臭家族的人在 土地流转 的时候,别人就会有顾虑,怕一起合作的时候气氛不好;在村里一起干活儿的时候,也容易被大家冷落,别人更愿意找没有狐臭的人一起。这种在经济上被边缘化的情况,又影响到了婚恋。在农村,经济和婚恋关系很紧密,经济上不占优势,找对象的时候选择就少了。
二、城乡婚恋阻隔的共相与殊相
城市和农村不一样,城市里大家相对比较陌生,不像农村那样,家族的力量对婚恋影响那么直接。但是,狐臭这个问题还是悄悄地在影响着城市人的婚恋选择。
现在 消费主义 盛行,各种广告和媒体都在告诉大家,保持清新的体味是有文明的表现,这就让城市的年轻人特别在意自己的体味。再加上铺天盖地的“腋臭治疗”广告,好像在暗示有狐臭是一种必须要改正的“毛病”。这样一来,虽然没有像农村那样家族直接抵制的情况,但城市的年轻人会自己给自己压力。他们会不停地清洁身体,频繁使用各种香体产品,在社交场合也会特别小心,生怕别人发现自己有狐臭,这种自我约束其实也是一种对狐臭的排斥,让他们一直处在焦虑之中,不敢轻易迈出进一步发展关系的关键一步。
他们的自我认知因狐臭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逐渐陷入一种自我否定和焦虑的状态,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值得拥有美好的爱情,是否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享受恋爱的甜蜜。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严重阻碍了他们正常的婚恋进程,还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在面对感情问题时变得愈发怯懦和不自信。
城乡之间的不同,主要是对狐臭排斥的方式不一样。农村靠的是家族血缘关系和大家的集体记忆,排斥起来很直接也很强烈;城市则是通过市场消费观念和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比较委婉地让大家接受对狐臭的负面看法。但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本质上都是把狐臭这个生理特征当成了道德评判的标准,用这种方式把人分成不同的群体,有狐臭的人在婚恋市场上都不太占优势。
三、背后的力量:制度与观念如何影响
狐臭禁忌为何一直存在?这背后,制度与观念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农村,老一辈人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作用很大。他们通过传统的婚俗,传递着家族声誉和择偶标准这些观念;还会通过大家的舆论,监督和评判村民的行为。要是有家族隐瞒狐臭史,在婚恋上有“不规矩”的做法,老一辈人就会发动舆论的力量,让大家遵守传统的择偶观念。
在城市里,医学和消费文化成了新的“权力工具”。医学把狐臭定义成一种病,用“正常”和“不正常”的标准,把有狐臭的人划分到“不正常”的那一类。消费文化则通过广告和营销,把体味管理和个人形象及社会地位联系起来,让大家觉得有狐臭就没面子,社会竞争力也会下降。
这种医学和消费文化在城市和农村的共同作用,说明那些大家默认的规矩,一直是社会用来区分不同人群的手段。在农村,对有狐臭家族的排斥,让不同家族之间的分层差异更明显;在城市,虽然没有那么直接的排斥,但有狐臭的人在社交、职场、婚恋上都会受到影响,也强化了社会分层。
另外,农村相对封闭,传统的文化观念更容易代代相传,对狐臭的禁忌也就越来越强;城市人员流动大,消费文化和医疗观念能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影响范围更广。但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人的身体都成了这些观念的“展示板”,婚恋选择也成了检验一个人在这种文化观念下是否“合格”的标准。
四、解决之道:打破偏见,追求平等
总的来说,因为狐臭导致的婚恋难题,其实是在大家默认的一些规矩作用下,加上文化观念的影响,产生的对特定人群的排斥。这暴露出社会文化里存在的偏见与不合理的地方。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从个人角度出发,还需从社会制度变化这个大方向来考虑,重新建立一套合理的婚恋观念。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公共卫生教育,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各种途径,让大家知道狐臭就是一种普通的生理现象,不是道德或者基因上的问题,慢慢消除大家对狐臭的歧视;另一方面,要加快《反歧视法》这样的法律建设,用法律的力量保障有狐臭的人在婚恋和社会生活中的平等权利,避免那些不合理的观念变成制度,一直影响大家。
这次观察给我们研究当代中国婚恋问题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从“制度-文化-身体”三个方面来分析。特别是要重视那些大家默认的规矩,研究它们是怎么通过一些细微的方式,重新塑造社会关系的。只有把这些隐藏在背后的不合理观念弄清楚,打破它们的束缚,每个人才能在自由、平等、互相尊重的环境里,自己决定和谁结婚,追求自己的幸福,摆脱那些不合理社会观念和制度的限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包容、更和谐、更平等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