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作为老年人学习、社交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受到青睐。然而,据《法治日报》报道,一些不良商家也盯上了老年教育这块“香饽饽”,打着“办老年大学”的幌子,行卖课、卖药、卖保健品之实,诱导老年人掏钱消费,赚取高额利润,导致一些老年人掉入消费陷阱。

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就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其中,老年大学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已达7.6万所,学员达2000多万人,这充分显示了社会对于老年大学的现实需求。

但从媒体的调查看,个别老年大学特别是民办老年大学、教育机构有变成“老年卖场”的倾向:说好的免费书法体验课,变成了价值数千元的书法课程推销课;“中医养生课”上,老师突然推销起了声称“包治百病”的“神奇保健品”;摄影课上,一款价格达数万元的高端相机被老师频繁推荐……

有些老年教育机构所谓的“名师”,其实就是经过话术培训的推销员,利用老年人对“名师”的信任,将推销课程植入正常课程中。为了规避监管,他们将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资料”“教材”等,以“自愿购买”的名义向老年人兜售。

可以看出,个别“老年大学”,实际上成了不良商家忽悠老年人的新场地——以教育之名,行利益“收割”之实。很显然,这样的“老年大学”,不仅成了老年人的权益黑洞,也严重影响到老年大学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形象,必须及时加以规范。

这里面有个现实背景是,此类异化为推销场的“老年大学”,多属于社会办学性质。一方面,社会力量办老年大学,弥补了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并具备灵活性和创新力优势。但另一方面,如现实所反映的,过度社会化可能表现出更强的“功利性”,将盈利放在第一位,从而背离了为老、助老的初衷。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和老年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大力发展老年大学仍是大势所趋,且社会力量介入办学也有着现实必然性。但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力量参与热情高涨,相应的准入门槛、办学标准等行业规范和监管体系,也应及时跟上,从源头把好入口关,并强化过程中的质量评估,杜绝不良商家乱入,给老年人权益“挖坑”。

比如,就像严格禁止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校园一样,商业推销活动进老年大学,也该有明确的限制。

要看到,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有教育需求的不只是孩子、年轻人,别忘了,还有老年人。老年群体本身“财力”充足,但认知能力、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商家盯上。对此,老年大学更要守好门、把好关,把各种商业推销和违法套路挡在门外。

来源:澎湃新闻评论 予恒

栏目主编:孙欣祺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澎湃新闻评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