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黄河北岸的中铁十四局黄河管片生产基地,随着最后一环管片完成浇筑,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管片生产顺利收官。
管片是盾构隧道的主要装配构件,也是隧道的永久衬砌结构,犹如坚固的“金钟罩”,保障隧道的整体质量和安全。黄河管片生产基地总工程师田雨介绍,基地配备了国内先进的第五代超大直径盾构管片绿色智能生产线,并在清模、喷涂、收面、运载、扫描等工序上使用智能机器人操作,不仅大大提升了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工操作误差,还提高了作业效率。在高科技的运用下,该基地仅用10个月,就安全、优质、高效完成全部管片生产任务,为实现隧道贯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重塑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在上海,中铁十五局智慧车库负责人王文灿正指挥操作手操纵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向地下52米掘进,单个竖井开挖直径达23.02米。这是一个集设备、操作、监控、维保、管理智能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车库,几百个车位可通过手机一键触达,停取车时间平均只需90秒。
“随着城市发展,停车难越来越成为困扰城市居民和政府部门的突出问题。”中铁十五局上海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牛俊涛告诉记者,“停车难的本质就是深部地下空间利用不够。”针对这一问题,中铁十五局创新性提出深部地下空间立体停车方案。2022年,中铁十五局上海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EUP竖井智慧车库”项目在上海落地。该项目地上占地面积为286平方米,地下占地面积却达836平方米,可停放车辆304辆,是同等面积地上停车场停放车辆的10倍,为纾解城市停车难问题提供了智慧解决方案。
中国铁建在创新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由中国铁建研发的高端大功率液压凿岩机和低净空全套管全回转钻机设备两项成果入选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3年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首届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评选中,铁建重工“超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及系列产品”成功入选全国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
中国铁建还成立了地下空间研究院,设立了地下空间科技专项研发资金,开展地下空间利用领域科技攻关工作,研究内容涵盖地下空间利用方向,从设计、施工、装备、平台到示范等各关键环节,代表了中国铁建在深地空间利用方面的最前沿技术、材料、装备与产品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了深地空间利用领域技术谱系。
中国铁建以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加快推动“1+9+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即中国铁建科学技术研究总院;“9”即9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包括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地下空间、城市更新、海洋经济、智慧运营;“N”是公司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的开放式联合研发平台,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加快转化为生产力。2024年,港航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中铁长安重工—长安大学新能源智能装备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先后挂牌成立。
科技兴则企业兴,科技强则企业强。未来,中国铁建将不断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流,提升市场话语权,以更加有力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经济日报记者 齐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