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丁香护士 (转载已获授权)

患者安全是医疗机构始终无法回避的关键议题。为最大程度避免患者遭受意外伤害,医疗机构持续发力,不断完善工作制度与操作流程。然而,即便如此,仍有患者在不经意间受伤......

案例回顾

患儿,8 岁,因 「发热、咳嗽 5 天,腹泻 1 天,精神差半小时」 入院。半小时前,患儿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急促,面色及口唇苍白,紧急送至急诊入院。患儿出生情况不详,既往体质差,确诊患有阿姆斯特丹侏儒症,长期营养不良,身体消瘦,且长期卧床,智力发育迟缓,生活无法自理。

事件发生经过

患儿入院后即被送入重症监护室,接受特级护理。经过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但仍有阵发性咳嗽。

住院第三天凌晨 4 点,值夜班的护理人员为便于观察,将心电监护仪屏幕转向办公桌方向,致使监护仪一角处于挡板边缘。彼时,护理人员正在为另一患儿冲管,突然听到 「扑通」 一声,回头便看见监护仪从挡板掉落,患儿双手还拽着监护线。护理人员急忙冲过去,发现患儿额头流血,当即呼叫值班医生。

经检查,患儿右侧额头有一道约2 厘米长的伤口,深度难以目测。紧急行 CT 检查,结果显示未见明显骨折及颅内出血。请外科会诊后,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一周后伤口愈合,但留下一道疤痕

处理情况

事后,科室对当班护理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并按流程上报不良事件,组织科室质控人员展开深入讨论。

众人一致认定:

1.挡板过窄,心电监护仪安放位置变动,是引发此次事件的直接原因

2. 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是事件发生的根源所在;

3. 仪器、设备质控制度形如虚设,管理与监督环节存在严重缺失;

4. 人力资源配备不足。

基于此,科室迅速制定改进措施:

1. 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挡板,重新制作并加固;

2. 面向全体护理人员开展安全培训,着力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3. 修订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填补漏洞;

4. 优化特殊时段(节假日、交接班、夜班)工作制度,依据工作量灵活调配工作人员。

案例反思

笔者认为,患儿这次受伤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


图一

护理人员作为患者安全的首道防线,患儿意外受伤绝非他们所愿。事已至此,再多的懊悔也于事无补,关键在于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1. 加强对仪器设备的检查、维护

  • 护理人员在使用仪器、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前,应仔细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有无松动、损坏或老化的现象;

  • 固定装置(如支架、安全带、挂钩等)有无损坏或松动;

  • 电源线和连接线有无破损、长度是否合适,避免因线路问题导致设备倾倒或患者受伤。

2. 仪器、设备正确安装及固定

  • 应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放置平稳;

  • 对于可能移动或倾倒的设备,使用安全带、固定夹或其他固定装置进行加固,确保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松动或掉落;

  • 必要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卧位、活动能力等),合理调整仪器、设备的位置,避免对患者造成干扰或潜在危险。

3. 仪器、设备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 定期检查仪器、设备的固定情况,确保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 对于意识不清、活动能力差或无自理能力的患者,确保仪器、设备放置在患者无法触及的位置,防止患者拉扯仪器设备或线路。

4. 特殊情况下的处理

  • 对于长期卧床、无自理能力或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增加仪器、设备固定的检查频率,必要时使用额外的固定措施,对患者进行约束。

  • 特殊时段(节假日、夜班),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仪器、设备松动或其他安全隐患。

5. 日常维护

日常工作中应定期检查维护,详细记录设备的使用状态、固定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报告相关人员,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6. 交接班注意事项

交接班时,交班者与接班者共同检查仪器、设备的固定情况,确保安全可靠。

意外伤害事件虽无人愿见,但有时却难以完全杜绝。常言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防范意外伤害,重在预防。

学习不停歇,春节不打烊!考试宝典贺岁钜惠享不停!活动期间,每满200-20元!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优质的备考资源免费送!历年考题,送!高质量视频课程,送!价值近两千元的AI助学大礼包,送送送!

想一次通关?

用考试宝典

有件事麻烦您:

微信规则有变

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护视”公众号设为“星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