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市古城区祥和街道顺和社区,居民总能看到社区党委书记、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和小坤步履匆匆的身影。这名80后基层干部扎根街道社区16年,调解矛盾纠纷400余起,调解成功率超过90%,成为云南省司法行政系统“百千万工程”中的调解能手。
和小坤用“脚底板工作法”丈量民情,以“情理法交融”调解方式破解难题,在家长里短中织就了一张社区“平安网”“和谐网”。
“预警地图+普法矩阵” 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面对顺和社区1.4万居民、24个居民小组的复杂基层社会治理局面,和小坤创新推出“纠纷预警地图”,将网格员日常巡逻、楼栋长反馈、调解委员会研判的“三级预警”机制可视化。
在地图上,清晰标注的32处重点户和17个风险点成为社区矛盾的“晴雨表”。2024年,通过提前介入,和小坤组织调解人员化解群体性矛盾隐患11起,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23%。
“调解不是救火,而是防火。”在多年的社区调解工作中,和小坤认真摸索研究小区基层治理经验和各类矛盾纠纷特点,对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及时关注和跟进,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堡垒作用。
日常工作中,和小坤注重普法宣传和重点场所、特殊人群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市民学校开办法律讲堂,在小区广场推出情景剧,在老年活动中心举办案例故事会,用方言讲述法律条文,让普法鲜活起来。
通过多年积累,该社区居民法治素养得到明显提升,“遇事找法”在社区渐成风尚。
“多元共治+温情破局” 啃下调解“硬骨头”
2023年初,锦辰阁小区一场因装修封门引发的冲突让社区干部捏了把汗。楼上装修导致楼下厨房门被钢架封堵,两户居民家中的老人多次发生肢体冲突,矛盾升级,当事人至多部门信访。
和小坤没有简单地“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而是带着住建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勘验房屋结构安全,邀请心理咨询师疏导双方情绪,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并签订《睦邻公约》,同时提醒小区物业服务部门建立装修报备制度。
这场历时20天的纠纷调解,成为和小坤实施“多元共治”工作法的经典案例。
面对残疾人家庭、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纠纷,和小坤依托“1个调解专班联动妇联、残联、民政等部门,运用N种帮扶措施”的“1+N”调解模式同步跟进。
2024年,南苑小区一对聋哑夫妻发生离婚纠纷,男方不愿离婚,女方出现轻生念头。和小坤组织调解人员,通过多级联动,深层次入户普法调解的形式,对夫妻双方及其家人进行调解,促成双方和平分手。
“调解不是终点,让每个人重拾生活希望才是关键。”和小坤表示,这种“解一案、扶一片”的做法,让其他特殊家庭在矛盾纠纷化解后获得持续帮扶。
“五步法”促共治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社区实践
“调解要讲五心——耐心听诉求、细心查真相、公心断是非、暖心解心结、恒心防反复。”和小坤的调解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对于社区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和小坤不只是这么要求自己,也带领团队创建“五步法”,为辖区居民解决实际难题:主动走到小区网格内发现问题,收到矛盾纠纷案件后及时受理,将问题隐患按轻重缓急分级管控,中高风险等复杂性矛盾纠纷调解3次不成功的及时上报,调解的矛盾纠纷分类后定期走访。
从街道办事员到社区“当家人”,和小坤用了16年,而担任人民调解员的这5年里,一件件成功调处的矛盾纠纷诠释了他作为基层调解员的担当。正如他常说的:“每调解好一起纠纷,就是为社区平安添一块砖。”这名80后调解能手正在以匠心守护和谐,在滇西北高原上续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篇章。
本报记者 起朝燕 姜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