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诞生开始,摄影便在人类的科技树上扎根发芽。胶片作为早期摄影的重要手段,不但记录了历史上许多伟大时刻,更是在飞入寻常百姓家后,在世纪之交,成了许多人记录生活的不二之选。随着数码摄影的兴起,胶片似乎带着它那股独特的味道,变成了少数人手中的至宝。
熟悉少数派的朋友都知道,少数派的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南至珠三角,北至东三省,均有我派成员的足迹。正因如此,我们在 2024 年末悄悄发起了一场「胶片漂流计划」,邀请了 5 位少数派成员,用同一卷胶卷记录下他们眼中的那片天地。
注:本次胶片漂流计划使用的相机为富士 DL-200 II,胶卷为柯达金 200,文中排序为胶片传递顺序。
张奕源Nick:实验与冒险
如果依着我的拍摄习惯来,那这场胶片漂流计划会在第一站就以失败告终。
胶片——特别是黑白胶片——在过去的某段时间一直是我摄影创作的主要媒介,从拍摄到冲洗再到扫描,每个步骤我都亲力亲为。通常来说,如果我拿到一部新的胶片相机,我会用大概一两卷来先做个磨合,试试机器的对焦和曝光性能,之后再稳定拍摄。想要有成果,怎么着也得十卷起步。
因此,「和别人拼一个卷,只能拍五六张,还要选出好照片」这件事,我完全没信心做得出来。
更可怕的是,我要在这次的漂流中当第一个按快门的人。假使我卷没装好还没发现,那将连带着五个人一起倒霉——大家装作认真拍摄的样子,其实却在按空气快门,而且还仪式感满满地全国传递,想想倒挺带劲的。
总而言之,这种快速、简练的拍摄要求对我而言成了一种挑战和冒险。我得在完全不确定 DL-200 II 拍摄性能的情况下克制自己按快门的欲望,还真挺难的。
这是我几乎拿到每部相机都会先拍的一张照片,位置是我家门口的过街天桥。背景的蓝天和天桥下的阴影刚好形成了大光比反差。我的本意是看看胶卷的宽容度以及相机的自动测光的效果如何,从成片来看还真挺出乎意料,天空没有过曝,高光和阴影里也有细节。
有点意思。
这张是在测试对焦性能。 我按快门时就猜到相机可能会虚焦,但虚了也没关系。 步道上,一片长得像蝴蝶的落叶,加上虚焦带来的模糊,已经很做作地装成想要拍成观念摄影的样子了 :)
这两张更贴近我的拍摄习惯——抽象画面里的轮廓,看看它们能构成什么东西。上面的那张里,湖水反射出天空和树林,既像一个大坑,又像一张大嘴,把天上地下的东西都吞了去,我很喜欢。下面这张则是在测试最近对焦距离和闪光灯,顺便捕捉一下树叶构成的纵向线条。
以上就是我在自己拍到的六张照片里选出相对凑合的四张啦。希望这样的活动多搞,一次漂他二十卷,战个痛快。
煎饼:如果能留下冬天
说到东北,大家的印象可能是大雪纷飞的场景,但我家所在的地方,有时候一整个冬天都不会下雪,城市也好像褪色一样,只有掉光叶子的树、无力的太阳以及穿着厚重行动缓慢的人们。作为目前住在最北端的人,听到这个企划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东北有什么能拍的。最后决定给大家传递一点清凉。由于种种原因我只有两张照片,而且也不擅长写作,所以和其他老师的内容相比大概也会比较无聊。
但拥有了一些独特的漏光素材,也能安慰自己不算亏
第一张照片是附近的水库,到了冬天就变成天然的滑冰场,冰层有 20cm 厚,但因为下面是活水,所以会有水声回响,像低沉的鼓声,第一次去的时候觉得蛮可怕的。照片中远处的人在找可以冰钓的地方,在冰面钻好孔,带上帐篷和取暖的设备,虽然看起来很冷,但据说还蛮惬意的。还有一位爷爷带着小朋友来滑冰车,小朋友很骄傲的说冰车是爷爷自己亲手给他做的。
第二张是冰面下被冻住的鱼。除了鱼,气泡也会被冻起来,而且在有些角度下冰面被阳光照射的时候会有很漂亮的闪光,平时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突然有了实体,是会感慨大自然真神奇的那种时刻。
拍照这件事让人觉得,我们好像可以保留下来一些东西,但又不能完全传达出来,会不禁思考拍照的意义是什么呢?但不论如何,先按下快门,至少为留下这一刻做一点微小的努力。最后再次感谢 Tp 老师的企划!
Lotta:偶然与想象
我对胶片的一直保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态度,虽然对胶片成像的独特质感、胶片相机过片的机械感、慢节奏的拍摄体验都有所向往,但它的学习成本和金钱成本总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当我拿到胶片相机的第一反应是不知道该拍些什么,生怕浪费了底片。
好在听说胶片漂流计划之前,我有用过半格相机作为练手,虽然泛焦和固定曝光谈不上什么学习,但至少让我敢于按下快门了。72 张胶片照片拍摄下来也让我对生活的观察又多了一个角度,用肉眼观察世界的同时,在脑海里萌生出「这个画面会很适合胶片吧」的念头,去捕捉那些值得定格的时刻。
数码设备可以连拍、可以拍摄 Live Photo,总是能更轻易地捕捉到生活中易逝的每个瞬间。对比起来,就显得定格在胶片上的偶然更为珍贵,再经由等待冲扫时的心理沉淀,当我看到成片符合想象时才更加惊喜。
第一张照片是我在广州云台花园拍的,这是我来广州后第一次爬白云山,于是便也在山脚下的云台花园逛了逛。来自北方内陆城市的我,总是对江河湖海有着莫名的向往,在公园里看到了湖泊、喷泉,还有远处绵延的绿植。在北方的 12 月,很难看到这样的画面。
虽然构图和风景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还有种年代感,但这张照片的色彩和湖中倒影的呈现效果还是让我感到惊喜。
在我拍下第二张照片时,在广州长大的男友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或许对于南方人来说,这样高大的棕榈树或许并不罕见(男友说他大学一进去就种满了两排这种树),但在我的刻板印象里,这样的画面总能与热带沙滩、海边度假的画面联系起来,而不是想到广州。按下快门的一刻,也想象着未来看到照片的自己会放空片刻,感受轻松的心情吧。
从白云山南门上去的途中,抬起头会看到一辆辆缆车车厢经过。载着人们看风景的缆车,也成了天空中的风景。于是,我在这里等待片刻,捕捉到了这次我最喜欢的照片。缆车就这样不偏不倚被定格在树荫的空隙间,一切都偶然得恰恰好,仿佛打破了梦里想拍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的魔咒。
下面这三张照片是我在爬山途中偶然遇到的三只猫猫。它们一点也不怕人,或是躺在路边睡觉,或是安静地坐在树丛中任凭游客拍摄。每当我走累了时,它们就会突然出现在路边被我发现,在贴近观察它们的时候,此前的疲惫也被一扫而空。不过三张都没有对焦成功还是非常可惜。
感谢猫猫,让久不出门的我第一次爬白云山就成功登顶(虽然拍摄的地方不在顶峰)。从高处俯瞰广州城错落有致的楼房,让我似乎从城市的繁杂里抽离出来,在被一片绿意包围的桃源中看到钢筋丛林也显得如此渺小,仿佛许多因其而起的烦恼也似乎不值一提。
很幸运在这次活动中能够拍到喜欢的照片,作为胶片小白的我,似乎也能更加体会到胶片摄影的别样乐趣。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我或许还会想再多多参与!
Microhoo:一张做作的「时间胶囊」
暖色是留念、青色表达阴郁、低饱和蓝是自由明媚的开朗……虽然不确定观众是否能 Get 我在画面里暗藏的情绪,但从 VSCO 到 Lightroom 的胶片预设,十几年来胶片风格几乎就等同于我的摄影风格,如果彼时的情绪更加浓烈,我便会用不同强度和尺寸的颗粒加重画面的厚度。
但对我来说拿起真正的胶卷相机拍照又是另一番体验了,作为胶卷新手,我尚不能完全摸清不同胶片的色彩、明暗特性,所以「情绪」又有了另一番体会,此时的它对我来说多是「作为创造者却对所创造的画面忐忑未知」带来的神秘、好奇和期待。与所见即所得的数码照片不同,因为胶卷价格不菲,对每一次快门都会深思熟虑,又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拍完一卷胶卷,所以它的成像或许不如数码摄影那般来得专业、构图精美,但每一张凝聚着回忆和时间的画面最终拿到手上后,情绪更浓。
所以对我来说,胶片风格后期是把自己的情绪展示给他人,胶卷相机拍照更多是自给自足的「情绪盛宴」。感谢 Tp 老师组织了这次胶片漂流活动,接下来也请你和我一起回顾这些时光印记吧。
首先分享的画面是我的厨房,因为房屋格局的原因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厨房」,但我还是打通了原设厨房与隔壁房间,在传统的灶火厨房外延展了一个摆满各种锅碗瓢盆和厨电工具的「生产车间」。近二十把刀具、四十几口锅、上百的杯碗碟……
我在厨房置物上毫不顾忌当然不值得提倡,事实上很多东西入住四年多来也几乎没有用过,但谁都有执念和自我满足的方式吧,它们就像是一种由自我凝聚出来的保护伞——对我来说,「热腾腾的饭才是热乎乎的家」就是我的柔软心窝,所以可能有的人喜欢和朋友相聚、有的人喜欢远足寻觅美景,而我的满足,便是望向这个能给予我一切美食可能的丰满厨房吧。
这张照片是我灶火上的抽油烟机。在我看来如果说厨房是家最重要的部分,那么「火」便是厨房最重要的事物了,除了特定食谱食物,大部分时候我都非常依赖明火,我觉得只有经过火焰炙烤的料理才拥有充盈的生命。而因为尺寸测量的问题,抽油烟机与上方吊柜右侧有一条不明显却又看得见的缝隙,所以我用一组我最爱的蜡笔小新玩偶挡住,为了平衡又搜罗了一套贱兮兮的弹跳小人。
曾经在《家的风格》这本书里看到一段话,大概意思是:「整体的装潢只能代表屋主的审美,但一些不经意的小角落才能凸显他特别的性格和喜好,了解一个人你可以在他家里细心瞧瞧。」我想这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吧。
对了多说一句,不用闻「开放式厨房」色变,买一台好的抽油烟机,平时养成饭后及时清理的习惯,这些小人在油烟机上摆了四年多还是崭崭新新呢。
然后分享一下我所在城市贵阳的麦当劳吧,这也是贵阳开业的第一家麦当劳。
贵州作为众所周知的「贫困大省」,直到 2014 年麦当劳、星巴克才入驻开店、2017 年才通车第一条地铁线路,它们尽管不是生活刚需,却也代表着贵阳「城市化」的足迹,虽然现在麦当劳、星巴克已经遍布各个商圈商场、新增地铁线路也即将通车,但麦当劳门口近百米的排队长龙仍恍如昨日,希望这个城市越来越好。
最后聊聊贵阳的特色建筑「地下通道」。当然几乎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地下通道,但因为城建起步晚和地理特点,贵阳的地下通道尤其多,而且通常不是横平竖直,可能你只是想过条马路却要在地下奔波转向数百步,并且还有各种商铺、占道经营让你模糊方向。
特别是举市闻名的「小十字地下通道」,从小时候就有「爱情就像贵阳小十字地下通道,弯弯绕绕你永远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这样的感慨,是的,今年我三十三岁了,依然走不明白小十字的地下通道,经常爬到出口了发现不对又掉头回去重来——贵阳的大部分地下通道可都没有电梯。
以上,就是这次胶片漂流活动里我拍下的几张照片,希望大家喜欢。
Tp:胶片的意义,在于留住生活的瞬间
我很喜欢拍胶片,但绝非厚此薄彼地反对数码化的所谓「遗老」。对我而言,数码相机即拍即得的便捷体验、锐利通透的成像表现,都是我愿意将它作为主力相机的理由。在拍摄静物、人像,甚至是工作记录一类的严肃摄影时,我只会拿起我的数码相机。
但是,当我回到生活,我却更愿意拿起胶片相机。让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光线,也在胶片上留一份永久的副本,仿佛自己成为了这个世界的观察者。在早先的 里,我曾分享过我喜欢胶片的原因,而在这次「胶片漂流计划」中,当一卷胶卷从我的手中出发,游历各地再回到我手中,由我拍下最后的画面时,仿佛这段经历也被浓缩在小小的胶卷里,成就了每一格画面的「故事感」。
说了这么多废话,赶紧来看看我的照片吧。
我想分享的第一张照片拍摄于广州海印大桥下,平日里,有许多老年人都会来到珠江边活动。这天正好遇到了装备齐全的老年乐团在此处演奏,引得不少群众驻足围观,这幅画面实在美好。最大的遗憾,是照片无法传达他们演奏的乐曲。
第二张照片是在上桥时拍的,本来想拍楼梯的转角,此时恰好走来了数位行人,快门便适时地被按下,捕捉到了他们上行的一幕。
第三、四张照片我想放在一起分享。这两张照片都是在广州海印桥上拍的风景,虽然严格来说不是在同一个位置所拍,但方向相反,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隔着珠江眺望二沙岛,背景的高楼更是显得小岛有种「闹中取静」的感觉;另一面则是高耸的桥塔,又是令人与现代都市产生联感的意象。当天恰好万里无云,天空在胶片上呈现出了非常好看的蓝色。
第五张是我在自己拍摄的照片里最喜欢的一张。这本是大桥栏杆的倒影,但是经过翻转之后,倒影仿佛在地上画出了钢琴键盘,黑白琴键错落有致。
最后两张照片是我在新家拍摄的,这张沙发的照片会让我想起为了装修每日往返的时光。看着空荡荡的房子逐渐被家具、喜欢的东西所填满,我才对「自己的房子」有了实感。在将家中原先的床搬过来之前,这个沙发是我唯一能够躺下休息的地方。
那段时间,我经常需要为了比如开通燃气、接入网络这样的小事专门跑一趟。这个足够舒服的电动沙发,也被我给予了「真好睡」的夸赞。
这张相机的照片其实有我一点小私心在里面,因为这是我和女友在香港淘到的 Olympus Pen EED。那时我已经眼馋 Olympus Pen 系列的设备很久,却始终没有找心中那台「最佳之选」。而当我在橱窗里把它拿出来,第一次捧在手里的时候,我想,或许这就是我在找的「它」。因此,在这次「胶片漂流计划」中,我也希望这台将来要陪我很久的胶片相机,也能在里面露个脸。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胶片摄影已经是历史册上翻过的一页。但我相信胶片独特的魅力始终会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喜爱着它的人。在如今用胶片拍照或许显得流程繁琐、成本高,但真正阻碍我们的,只不过是按下快门时那颗「记录生活」的决心罢了。
以上便是本次「胶片漂流计划」的全部内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喜欢的照片,或者和我们聊聊你与胶片的故事。
如果还有下次漂流计划,大家会想参与吗
https://sspai.com/post/96339/preview?t=11989b792ea765373659a8392e1c604f?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责编:Tp
本文由多位作者联合撰写
主作者
Tp
联合作者
张奕源Nick
煎饼饼
Lotta
Micro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