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了一起网络主播利用虚假剧本冒充贫困果农,通过卖惨视频赚取巨额利润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悉,该主播团队通过制作剧本、虚构场景、捏造人设等手段,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了一系列卖惨视频,最终实现了400多万元的不法获利。
这起事件的曝光,源自四川乐山警方的深入调查。警方发现,一个名为“大先哥助农在行动”的短视频账号,频繁发布贫困果农因水果滞销而陷入困境的视频。视频中,果农们声泪俱下地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而主播则在这些关键时刻出现,慷慨解囊收购滞销水果,以此赢得了大量粉丝的同情和支持。然而,这些看似感人的场景,实际上却是主播团队精心策划的骗局。
据警方调查,该账号的运营团队由三到七人组成,他们分工明确,专门通过拍摄卖惨视频来引流和直播带货。每到水果采摘的季节,团队就会游走于全国各地,打着助农的噱头,虚构贫困果农的故事,通过虚假视频来代销水果。这些视频中的剧情往往似曾相识,且存在不少穿帮细节,如不同视频中人物穿着同一件衣服,同一个人在不同视频中饰演不同角色等。
经过进一步侦查,警方发现该团队销售的水果与实际展示的存在货不对板的情况。然而,由于售后操作繁琐以及产品价格不高等原因,很少有消费者选择退货。从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大先哥助农在行动”的账号通过销售水果获利达400余万元,下单的粉丝来自全国各地。
在掌握了充分证据后,乐山警方于2024年3月辗转多地开展抓捕工作,最终将该团伙的主要成员先某等3人在海南省三亚市抓获。据先某供述,他们卖货主要有两个渠道:一种是在发布的卖惨视频中挂产品链接;另一种是靠直播进行售卖。整个销售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流水线操作,其中单场最多的销售金额达30万余元。
这起事件再次揭示了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行业中的乱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和善良,通过编造虚假故事、打造悲情人设等手段,骗取流量和关注,进而谋取不法利益。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污染了整个网络环境,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基础。
对于这类卖惨视频和直播,平台也负有监管责任。法律专家认为,平台应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和黑名单制度,避免用户通过频繁更换马甲等方式规避管理。同时,针对卖惨营销类视频内容,平台可以考虑使用水印文字等方式提示用户辨别真伪。尤其是针对存在短期内从卖惨到带货的网络账号,需要纳入平台重点监管范畴,提前进行信息内容重点审核。
此外,切断网络卖惨营销的非法利益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细化卖惨营销中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办法,在法律层面上形成有力震慑。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时代的到来,新的业态和营销模式层出不穷。然而,无论行业如何发展,诚信和守法始终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希望这起事件能够引起广大网络主播和平台的警醒,共同营造一个健康、诚信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