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萨(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牢固基础的关键之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北京出台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恰逢其时。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北京这座城市实现了深刻的转型,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核”,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扛起了协同发展的首都责任。做优做大京津冀,这不仅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定位,也是历史的要求。

北京“一核”要做强做优,要起到牵引作用,功能结构就要更加优化。粤港澳、长三角等经济圈,均由多个国内较强的经济体共同组成,一同带动城市群发展。相较而言,京津冀三省市的经济总量较小。因此,需要“一核”做强,带动津冀协同发展。而且,当前北京与津冀之间发展缺少衔接产业转移的中间梯度。平原新城恰恰是内携外联的节点,在半径30-50公里左右的北京以及周边地区,通过加强跨界发展协同,在北京东、南部与津冀交界地区形成多个跨界城市组团。从这个角度上看,平原新城通过要素聚集力、产业承接力和人口吸引力,进一步做优做强,进一步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今天我们强调提升平原新城的综合承载力,是“顺势而为”。可以看到,经过多年发展,平原新城在基础设施、人才培育等方面具备承载实力。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200公里,常住人口在全市占比已超过30%,未来科学城、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国家信创园等重点产业功能区已成投资热土。

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要素越来越重要。首都在创新要素方面优势明显,这为北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利用这一优势,将更多创新要素引入平原新城,对做大做强平原新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做好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要先“立”后“破”,要抓住关键堵点,以点带面,政策先行,带动一批标志性的项目启动“上马”。比如,在吸引更多创新要素方面,平原新城要更加关注年轻创业者的诉求和增长点;在产业配套方面,平原新城要更加注重新基建的场景需求,在“双智”城市营城建设中下足功夫;在低效楼宇置换、更新中,平原新城更应该学会运用城市更新的多种政策组合拳,促进存量产业空间活力复兴。与此同时,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充分依托在京高能级资源,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挖掘文化活力潜能,用好开放发展平台。

我们相信,通过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平原新城一定能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应有的历史职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