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陆续出台了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平原新城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勾勒出平原新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中所承担的承接、引领、联结、支撑主体功能。
昨日,本市召开“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专场,市发改委、市规自委等部门以及5个平原新城相关负责人对上述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
五个平原新城定位及发展目标
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突出“一区一策”,为各平原新城勾勒出了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顺义重点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产城融合国际新城;大兴重点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繁荣开放国门新城;亦庄重点建设新质生产力典范区、高端产业综合新城;昌平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活力区、产教融合未来新城;房山建设科教融合文化名区、新质智造产业新城。
围绕规划实施、用地保障、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人才吸引、城市活力等方面,各平原新城也分别提出了多项针对性创新举措,并给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例如,顺义提出,到203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500亿元、天竺综保区年进出口额超过2000亿元、对外骨干交通廊道达到12条等。亦庄提出,到203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生产性服务业营收达到“双万亿”规模,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突破万人。到2030年,全区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建设汽车智造创新城;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4.0建设等。昌平提出,到2030年,重点产业功能区地均收入每平方公里达到350亿元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幅提升综合承载力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介绍,平原新城指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区。作为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一环,平原新城内联中心城区、外携津冀的战略门户作用十分显著。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大事”来看,都需要培育平原新城的综合承载力。
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力的首要举措就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承载能力。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各个平原新城的实施方案都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的集中打造重点产业功能区,例如,昌平的生命谷、能源谷、沙河高教园、清华国重基地等;有的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例如,房山推动北理工1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强化良乡大学城创新引领作用等;有的则着重构建临空经济区,例如,顺义围绕首都机场打造世界级航空枢纽和国际一流的临空经济区,大兴强化大兴机场北京国际航空枢纽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功能,打造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同时,各平原新城都注重突出新质生产力“链主”作用和强链计划。例如,顺义提出“发挥整车企业牵引作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丰富应用场景,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和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重要承载区”。亦庄提出,要“全力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以及装备提质增效,构建零部件研制、系统设计、集成制造、场景解决方案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规划空间布局为产业发展留出余量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除了产业承载力,各平原新城在空间布局上也专门为产业发展留出“余量”。
例如,顺义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尚有2.1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余量空间、5.2平方公里产业用地更新空间”;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也明确给出“产业用地2.6平方公里作为近期拓展空间”;昌平区清华国重基地两业融合示范区则明确“正处在快速建设期,已经谋划产业孵化区和预留区”,字句之间充分显示出“栽桐引凤”的战略意图。
对此,有关专家也指出,提升平原新城的综合承载力,是“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平原新城培育新动能的有效途径,而规划意义上的“余量用地”则意在做优增量、盘活存量。
丰富政策工具全方位加大保障力度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此番平原新城的发展政策工具十分丰富,这无疑有利于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强化信心,做好工作。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指出,要全方位加大对平原新城的保障力度。比如,加大市级支持力度,集中支持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提供一体化高效精准便捷的社会投融资服务;支持向重点产业功能区集聚城乡建设用地、建筑指标,重点产业功能区规划优先审批、土地优先供应;注重人才引育留用,率先开展相关政策试点。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方案指出,要高标准建设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动R4线一期、19号线二期、京密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环京周边地区半小时交通圈。系统推进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清华附中大兴学校、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宣武医院房山院区等重点项目落地,在新城配置更多优质中小学、高水平医院,加强公共服务类专业人才配备。
此外,北青报记者从昨日的发布会上了解到,本市有关部门将进一步丰富政策工具箱,推动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从需求端角度系统谋划规划实施,以承接适宜功能类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完善周边居住、公服等配套设施建设,吸引人才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就近落地转化,推动产、学、城、研融合发展。同时,研究轨道微中心周边建筑规模奖励实施细则,加大建筑规模指标向轨道站点周边投放力度,建设职、住、商平衡的活力区域。推动平原新城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亮点·
北京平原新城将打造七个城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表示,要落实功能定位、塑造城市品牌,将平原新城打造成现代之城、未来之城、智慧之城、活力之城、开放之城、伙伴之城、梦想之城。
平原新城将建设现代之城,坚持规划引领、集约高效,在平原新城集中打造城市重要功能承载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打造迈向未来之城,发挥新城作为“三城一区”重要功能承载地、高精尖产业聚集带的集中布局地区优势,以“科技+”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能。
同时,平原新城要打造成点亮智慧之城,以“数字+”赋能新城发展,筑牢新城数字底座,率先打造智慧城市试点示范,争先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领先打造数字经济标杆示范。打造绽放活力之城,以“文化+”激发新城活力,促进文商体旅服务业提档升级,拓展消费新空间、新业态,营造可漫步、可阅读的城市场景,让青年有趣可寻。
此外,平原新城还将打造拥抱开放之城,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等多重政策叠加优势,打造制度型开放重要策源地和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打造携手伙伴之城,深化新城与津冀毗邻地区合作,重点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交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
另外,平原新城要成为共建梦想之城,构筑新城幸福家园,树立“北京服务”新城品牌,建设便利高效、宜业有活力、宜居有魅力的新城。
平原新城率先出台好房子政策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市规自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浚介绍,近期,本市印发了《北京市平原多点地区“好房子”规划管理相关技术要点(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要点》),这是在发布《北京市高品质商品住宅设计导则》之后,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城市空间结构,分圈层落实“好房子”规划建设的又一重要政策举措,也是配合推动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的配套政策。
她提到,目前平原多点地区土地供应量约占全市的60%,空间资源和政策资源比较充足,是全市土地供应和住房市场的主战场,因此本市在平原多点地区率先示范、先行出台了《技术要点》,进一步统一平原多点各区审批标准和管理尺度,正向引导各区住宅项目高效审批,更好服务平原多点地区高质量发展。
杨浚表示,《技术要点》统筹考虑新增供应和存量去化,在提振土地和住房市场信心的同时,也要为住房市场长期稳定可持续创造条件。《技术要点》的最终目标是以住房品质提升推动住房供给侧改革,以政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居住生活需要。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技术要点》共有8项内容,包括按需设置封闭或开敞阳台、鼓励丰富居住空间形式、合理利用底层架空空间、鼓励设置开敞式风雨连廊、增配邻里共享公共空间、跨城市支路空间利用、建筑高度局部弹性管控、鼓励提升建筑立面品质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丰富居住空间形式、增强居民“获得感”方面,《技术要点》提出可增加封闭或开敞阳台,不超过一定面积的按照投影面积的1/2计入容积率。针对封闭阳台、开敞阳台、错层阳台三种不同类型,明确部分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同时,允许套内面积超过140平方米的住宅,在起居室设置一定比例面积的挑空空间,挑空部分在要求范围内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容积率。
在提升城市烟火气、补充基础公共服务功能方面,《技术要点》鼓励结合小区入口、入户大堂或沿街、街角首层配建邻里共享公共空间,在住宅建筑底层设置架空层,提升生活宜居度、便利度;鼓励在小区内增设风雨连廊,方便室外休闲活动。
在丰富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小区空间布局、提升小区形象品质方面,《技术要点》增加了居住建筑高度管控的弹性,允许局部上浮,有利于形成高低错落的城市天际线;鼓励城市支路两侧地块可以进行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连通;鼓励提升建筑品质和新建筑材料应用,对于外立面采用砖石、金属、陶板等耐久性高品质材料的,其饰面层不计入容积率。
本组文/本报记者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