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修月人

黎荔


讲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于唐代文学家、史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之《天咫卷》。这是一则跟月亮有关的神奇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文宗时期,大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与一位王秀才同游嵩山。他俩攀藤越涧,爬到了山顶,饱尝“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神韵,感知“翠岭千重包楚塞,黄河一线下秦川”的王者气派。万万没有想到,下山时不论怎样走都下不了山,两人在半山腰迷失了方向,直到松间明月照的深夜也没有走出嵩山。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转寻找出路,正不知如何是好,忽听见草丛中传来阵阵鼾声。拨开草丛,只见一人身穿洁白布衣,头枕着一个包袱,睡得那个香啊!

二人将他叫醒,询问下山之路。那白衣人抬头略看了看两人,不答,重新睡倒。二人不依不饶,再三呼之。白衣人无奈坐起来说:“过来吧!”二人紧随其后,这时开始问起,您从哪里来?怎么穿着如此奇怪?听到这个问题,白衣男人呵呵一笑,给他们娓娓道来自己的身份。

白衣人抬手指了指天上的月亮,说:“我从那里来”。接着解释道:“月亮是由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玛瑙、砗磲和七赤珍珠七种宝物合成的,而且月亮的表面并不是抬头看起来的那样光滑,反而到处都是凹凸不平的,月亮本身也并不会发光,它是借着太阳的光才能在晚上发出光亮来。”一连串的说辞让二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接下来的话就更令人震惊了。白衣人说:“那上面现在有一共有八万两千户人在修月亮,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太累了所以下来歇会儿,所以对这些了解得十分清楚。”

“不信你们看看。”白衣人打开包袱,里面果然有凿子、斧头之类的工具。还有两包饭,赠予二人:“这是玉屑饭,你们吃了,即使不足以长生不死,也能保一生无疾。”说罢,指着一条小径说:“顺着这条路走,自能走到官道。”二人刚走两步,再回头望去,白衣男人却不见了。只有一轮明月挂在当空,照着下山的路。

这个故事令人匪夷所思之处在于,神秘的白衣男人说出了直到现代才被人们确定了的月球秘密:“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即月球是一个球体,它自己不会发光,需要反射太阳光,而且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我们在晚上能看见月亮的影像,是因为太阳照耀它的凸起之处。17世纪初,伽利略用第一架现代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这才发现了月球地表的起伏不平,有环形山,有洼地,有平原(即月海)。而《酉阳杂俎》一书写于9世纪。为什么会出现对月球如此准确而又符合科学的描述呢?亦或只是凑巧?莫非白衣人是登月的宇航员,时空错乱穿越了?莫非白衣是宇航服,而玉屑饭是太空食品?如果真是这样,那么1100多年前,中岳嵩山曾发生过人间凡人与天上天人——外星人亲密接触并对话的事情,这可谓全世界发现外星人最早的记录,并且对话内容与现代科学发现高度吻合。

还有其中的那句“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一户照现在中国最低标准3个人,当年曾经有24万6千人修造修建月亮。多么庞大浩大的工程!即20多万人参与了月球的采矿。看到此,不知你作何感想。我们实在无法猜测其中的奥秘。无论如何,嵩山幽境的那个白衣人在段成式的书中神奇地出现了,然后又神秘消失了。他打开包袱,向我们展示了用来修理月球的斧凿工具。故事中的神秘男人或许就是当时来到月球的外星人,而且像他这样的修月工足足有20万多人,他们能够迅速掌握地球语言,穿着先进的航天服,科技也比当时的人类要发达得多。


在后世的评价中,这个故事一直被视为是一部想象之作,毕竟谁也不知道真实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只能凭借想象。不过随着人们对月球了解的深入,再反过来看这部作品,关于月球的描绘实在是太真实了。这个文本不仅展现了古人超越时代的想象力,而且与当代科学研究形成奇妙共振。因此,不能仅仅将其看作是一部想象的作品,或许一千多年前的地球,确实存在外星人到访地球的事件(一个摸鱼偷懒的修月工?),只是当时人们并没有外星人相关的概念,因此就这样被忽视了吧?

去年,我国正式公布了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我国的探月工程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将构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并开展资源利用试验验证。月球上有丰富的金属、非金属及气体资源,围绕着探测、开发月球资源,各大国也纷纷启动月球探测开发计划,新一轮探月热潮已经开启,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已成为新的科技竞争制高点。根据联合国《月球公约》规定,月球资源开采遵循“先到先得”规则,目前月球开发竞争趋于白热化。而一千多年前《酉阳杂俎》,早已言之凿凿说了,月亮是由七宝(七种特殊材料)合成,这不就是在说月球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吗?

月球采矿难度巨大,等我们解决技术难题,登月实际开展资源勘查后,会不会发现月球资源其实早已被先行者开发过了?月球上大大小小有5万多座环形山,环形山四周有很多辐射条很明显是挖矿和运矿所形成的。有人说环形山是火山喷发或者大的陨星体撞击月球表面形成,但这没办法完全解释月球表面那些奇异的辐射纹。按照一般规律,陨石对行星袭击造成的破坏,与陨石的大小、速度成正比,大的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既深且大,小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坑既浅且小。但月球的环形山并没有按照这一规律出现,目前从表面看几乎所有的环形山深度大致一样。

关于《酉阳杂俎》中“八万二千户修月”的奇诡设定,若用现代视角重新解构,或许能编织出一张横跨神话学、考古学与宇宙论的复杂网络。那些月夜闪烁的修月人今安在?若人类未来掌握了时空回溯技术,或许我们才是《酉阳杂俎》中记载的“修月人”,正在修补自己诞生之前的月亮。月球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谜题与镜像。月球会不会根本就是“人造产物”,是史前文明的一个宇宙级巨型工程?或是外星文明为稳定地球生态而建造的“天体调节器”,外星文明设置的监视地球的“中空堡垒”,其内部存在庞大的生态循环系统?

也有可能是,段成式无意间接触了时间旅行者的信息碎片,当他在唐代的烛光下记录天工修月传说时,或许他笔尖滴落的墨汁里,正倒映着某个平行时空的月球基地中,身穿太空服的工程师们检修引力发生器的身影。白衣人展示的“斤凿”实为月球采矿的分子重组工具,而玉屑饭则是高密度营养剂,适应跨时空作业的生理需求。真相可能比神话更奇幻——毕竟宇宙这本浩瀚大书,我们才刚刚翻开了扉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