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打无人机的主要问题始终是如何发现,以及如何低成本的打。就像大疆一样,明明是个民用的,基本上没啥抗干扰能力,温度适应性也差,为啥战场上还有那么多人用?还不是因为便宜。这东西就和蚊子一样,大部分时间你根本没发现它。
现在对抗无人机的手段非常多,但都有各种缺陷,要么价格贵,要么太笨重,不方便携带,要么效率不高。对抗无人机就像对抗蚊子,大部分时间你根本注意不到蚊子在哪儿,等到你发现它时,它已经叮了你好几口了。打死几只蚊子也对大局没啥影响,最有效的办法是点个蚊香(电磁干扰),但蚊香本身会成为对方重点打击的目标。
说到底,根本问题还是小型无人机太便宜了,便宜到无论你怎么打它都觉得不划算,不光是钱不划算,连为了打它而付出的运力和人员配置都觉得不划算。这就跟你整晚不睡觉,满屋子逮蚊子一样,你一晚上打死七只蚊子也没啥值得骄傲的。
主要原因还是电子技术进步太快,而依托民用市场能大幅降低成本。现在大疆这类无人机的技术含量约等于手机。以手机为例,现在依托民用市场的产能,一个智能手机卖价也才一两千块钱。而如果变成20年前,要制造和你现在手里的手机同功能的手机,那成本是天价,并且还达不到这性能。
无人机也是同理,并且这种成本降低的趋势几乎是必然往大型无人机上蔓延,现在造一架当年号称价格上亿的全球鹰,大概率只有当年成本的几分之一。要知道当年全球鹰卖价上亿美元,比F35还贵,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是90年代研发的。
至于到底怎么对抗这些无人机,就我能想到的,只谈现有的技术(不谈那些实验中的)。首先肯定要电磁干扰,干扰民用的和低水平的跳频,中美都能轻松做到。为了能覆盖较大的区域,需要达到电子战机的功率,平均功率大约几千瓦,可以用大型无人机挂载,比如察打一体无人机,续航几十个小时,放到距离前线几十公里的地方低空盘旋就行了。不去高空主要是为了防止被远程地空导弹打。挂在无人机上基本上就免疫了远程火炮或者对地导弹之类的。
然后这类低速无人机要考虑防御反辐射无人机,让另一架察打一体无人机搭载激光武器做近防,15KW功率就够了,射程只需要3公里,现在的技术一吨多应该就能搞定,用腾盾那个货运版的双尾蝎就载得动。这种情况下,对方的小型无人机能应对的方法有:
方案一:换成定向通信,用定向无线电、激光或者红外通信,这个以民用无人机的成本,只能负担得起头顶上悬停的通信。加钱的话,需要无人机的姿态保持接收端指向操作人员,这个估计加几千块钱可以维持一两公里内的通信,更远的距离用大疆那些消费级的无人机就负担不起了。如果换更大的工业无人机(比如巡林的、农业的、电力巡线的),成本会增加很多,也更容易被发现。
方案二:换成有线通信的,这个成本最低,但活动范围只有几百米。而且收放很麻烦。有线还会影响负重和抗风能力。
方案三:换自主作战的无人机。目前靠图像识别的无人机有作战能力,但没智商可言,一旦动起来,很容易被雷达发现,然后被防空炮打了。而这些小型无人机,面对雷达要么低空悬停(可以避免被雷达发现,但只能当个光电桅杆用),要么一窝蜂冲上去,对雷达发起饱和攻击。但没人指挥,这些无人机不具备集中搜索关键目标和集中攻击的能力,电磁干扰下也没有互相通信的能力,换句话说,即使投入大量无人机,它们也只能三三两两的对雷达发起攻击,用一般的小口径防空炮就能保护好雷达。
方案四:换军用的快速跳频通信,但这个带宽要比一般的民用 通信小得多,只能负担少量的无人机图传,而少量的无人机同样无法在对方有近防炮的情况下摧毁雷达。
对应的大量使用无人机的一方想要让无人机行动自如,就必须先打掉对方的干扰源,而对方干扰源在对方控制区域低空飞行的情况下,要想打它,就必须先抢到制空权。偷袭一两次不顶用的,人家无非是被打掉一架就换一架而已,反正大型无人机价格也在跌。所以最后还是会演变成有人战斗机抢制空权,抢到制空权就有电磁权,有电磁权的一方无人机的数量和活动控范围都会碾压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