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播音艺术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虹云,于2025年2月1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
虹云是新中国的第一批主持人之一,其代表作品《话说长江》《话说运河 》等获全国电视专题系列节目一等奖。
上世纪80年代,虹云余音绕梁的声音,伴随着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很多人熟悉虹云都是从这部《话说长江》而起,但虹云曾说,对她而言,广播才是她梦开始的地方。
虹云与陈铎《话说长江》剧照
虹云于1944年6月出生,原名冯云。1961年,17岁的虹云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经过层层选拔走到中央台的话筒前。
1965年中央台播音员赴部队锻炼时合影,前排右为虹云
虹云说,这个名字寄托着走进听众心里的期望。她曾谈起“虹云”名字的来历:“彩虹的虹,云彩的云,我就觉得是云可以铺路,虹可以架桥,我们广播通过电波,走到千家万户,所以就采用了这个名字。”
虹云
彼时,电视尚未完全普及,家家户户的收音机打开就能听到虹云播报,其人其声皆堪称那时中国的“第一网红”。虹云播报在业界被称为“难忘的中国之声”。
1981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信箱》和《大众经济》两个节目中,虹云尝试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亲切、幽默的播报方式,在听众中引发强烈反响,也促成了新中国第一批主持人的诞生。
1987年,中国第一档谈话节目《午间半小时》开播,虹云和付成励担纲主持,这个探讨改革方方面面的“午餐桌上的话题”立刻引起了全国轰动。在这里,虹云抹去了过去的播法,练就了“实话实说”的主持人语态。在谈“半小时”节目创作体会时,虹云曾说,声音距离感控制在一米之内,嘴距离话筒大约20厘米。近了,才有可能亲。就是这位话匣子里的节目主持人,让主持人节目《午间半小时》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的节目经典。
傅成励(左)与虹云(右)主持节目
然而,虹云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1991年,她的丈夫因车祸不幸殉职,面对生活的巨大打击,她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岗位,独自抚养子女,用职业信仰支撑起了单亲家庭的重担。
虹云在话筒前工作了50年,退休后她依然没有远离心爱的声音事业。2020年,“虹云播报”献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名牌栏目“每日金句”中献声。
虹云生前还多次来到天津广播,关心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并与主持人同台表演。
从左至右依次为:刘涛、虹云、郝娟
从左至右依次为:郝娟、虹云、刘涛
虹云也正如这个名字的美好寓意一样走进了亿万听众的心里,并成为人们关于那个时代一个难忘的记忆。
多名播音员、主持人怀念虹云
天津广播播音员、主持人郝娟、刘涛,都是虹云老师的学生。今天下午,二人匆匆赴京,目送恩师最后一程。
2024年12月,虹云老师来到天津,郝娟用视频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今年1月21日,虹云老师再次来到天津,在武清大剧院,郝娟、刘涛最后一次和恩师同台。
从左至右依次为:郝娟、虹云、刘涛
告别恩师后,郝娟写下纪念文字——
万分悲痛,悼念恩师。惊闻虹云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我和刘涛匆匆赶赴北京,目送虹云老师最后一程。
一时语塞,不知能说什么。拜虹云老师为师,已经十四载了,十四年的师生情已经融化成浓浓的“母女情”。虹云老师春风化雨般育人,让每一位与老师交往的人都如沐春风。
做她的学生是幸福的,她爱我们,如爱自己的孩子;
做她的学生是幸运的,她会毫无保留地教授我们她毕生的经验;
做她的学生是辛苦的,因为老师以身作则,一生攀登业务的高峰,从不允许我们偷懒。
虹云老师一直教导我们,播音员是党的喉舌,要紧抓时代脉搏,敢发“时代新声”。
谨以中国诗歌春晚总监制屈金星老师的文字,来沉痛悼念虹云老师:
灿灿虹云,
湛湛长江。
声动天地,
今成绝响!
怀念您,我们敬爱的老师。
郝娟
2025年2月13日
她的音声,入耳入心,
她的笑貌,宛在犹存。
虹影远去,浩渺云烟。
一路走好!
编辑 | 霍然
综合 | 中国之声 播音中国 学习强国 部分内容由郝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