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上午9时50分许
满载阜阳柳编等工艺品的
81315次集装箱班列
从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
鸣笛启程
驶向宁波舟山港
这是该物流港正式运营后
发出的首趟货物班列
标志着皖北地区首个
现代化铁路物流枢纽正式投入运营
铁路国际物流港落地阜阳
物流港是指通过集中海、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货物的集散、转运和配送,同时提供仓储、包装、分拣等增值服务,意在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投资60余亿元的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由阜阳市和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是集生产、储存、分拣理货、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公铁水联运货场,定位为“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区域班列集结地、联动长三角与中原城市群的多式联运综合枢纽、皖北开放合作新高地、支撑阜阳城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铁路物流港2023年开工建设,先期启动铁路作业区和陆港核心区。其中,铁路作业区设集装箱装卸线2条,怕湿货物装卸线2条,预留集装箱装卸线4条,小汽车装卸线2条,可满足成件包装、商品车以及集装箱等货物运输需求;物流部分建设内容主要为进出港大道、陆港大道及七大功能区。
作为阜阳市与国铁上海局集团合作共建的示范性、标杆性项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港建设。市委书记刘玉杰,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明文多次深入一线、现场调度,顶格推进加快项目建设。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项目从规划到运营仅用了18个月,填补了皖北地区现代化铁路物流枢纽的空白。
有关人士分析,建设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的重要意义不亚于当年的“大京九”。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大京九”为阜阳对外开放和经济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将接力“大京九”,为阜阳新一轮对外开放和经济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阜阳发力“落地经济”
以往,阜阳的货物需转运至外地才能进行铁路运输,导致物流成本高。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运营后,依托编组站的解编能力,可直接装卸本地货物,实现了从“零卸车”到“中转站”的转变。
阜阳北编组站地处京九大通道的中部“咽喉”地带,连接京九、青阜、漯阜、阜六、阜淮5条铁路线,是路网“一主两翼”运输战略中二通道的重要节点,属于全国特大型路网性综合编组站。
“利用其独有的组编、解编能力,物流港作业效率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国铁上海铁路局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物流港集装箱作业区最大容量达1464个集装箱,能够开办中欧(中亚)班列、海铁联运专线及乡村振兴粮食班列等多条物流通道。
据介绍,开通专线后,与公路运输相比,阜阳当地企业的物流成本可节约65%以上,运输程序也大幅简化。出口至欧美的货物,若通过公路运输至港口,通常需要20天左右,而采用海铁联运模式,时间可缩短至12到14天,效率显著提升。
实际上,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全面建成运营后,将与阜阳颍泉港、三角洲航运枢纽船闸、铁路网、高速路网和国省干道、江淮干线黄金水道等共同构成“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辐射带动以阜阳为中心的150公里内6500万人,推动阜阳从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市场枢纽、经济枢纽“转身”,从“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变。
构建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物流体系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
发挥阜阳日益凸显的交通优势,市委、市政府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提出了“加快构建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和对外开放平台”的重大工作部署,持续加大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建设,以铁公机水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排名全国第25位、安徽第2位,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去年获批建设。
眼下,阜阳正加快建设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双核四极”港口群、三角洲防洪航运交通生态补水“四大工程”等重点项目;
大力推进总投资超600亿元的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加速构建“支撑阜阳、带动皖北、呼应合肥”的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和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江淮干线航运枢纽、皖北铁水联运中心,努力在服务全省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阜阳“政能量”工作室
记者 徐风光 郭海洋 通讯员 何梅 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