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大家好!
开屏热搜放大镜闪亮登场!
在这里,开屏新闻记者将落地热点新闻,深入挖掘热搜背后的新闻故事。每天5分钟,和开屏新闻一起一览昆滇爆款话题,开启精彩探索之旅!
今天是2月13日,截至14时,昆明网友们热切关注着本地热门话题,微博昆明同城热搜前几位分别是:
女生来云南散心前后判若两人 不要低估了云南的太阳 昆明的浪漫翠湖占了一半 昆明变得毛茸茸的啦 云南人怎么还吃辣的汤圆
其中,由@春城晚报主持的话题#萌兽闹元宵乐享团圆节# #快来云南品尝春天的味道#也获得了网友们的热切关注,话题热度还在持续攀升中。
斗南花市就是我的“颜料库”
今日,话题#女子用鲜花树皮还原哪吒2名场面# #原来这版敖光的角是姜做的#冲上热搜。视频创作者以斗南花市的玫瑰、芦苇、树皮为“笔”,将《哪吒之魔童闹海》经典场景化作“可触摸的东方奇幻美学”,被人民网等媒体转发点赞,相关话题在微博获得338万阅读量。开屏新闻记者采访到该系列内容的创作者徐印巧,她向记者讲述了一系列出圈作品的创作历程。
徐印巧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教育专业,自19岁起便投身美术教学事业。多年的教学生涯,不仅为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在她心中埋下了创新的种子。去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她不得不居家休养,却也意外开启了她奇幻的创作之旅。
彼时,传统绘画形式在创新之路上遭遇瓶颈,这让她决心另辟蹊径。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她家附近的亚洲最大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市。那里各类鲜花争奇斗艳,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和独特的质感,为她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于是,鲜切花在她手中蜕变成了艺术的载体。
“电影里哪吒的裤子和混天绫本该是绸缎,但我看到非洲菊的褶皱时,突然觉得这才是属于云南的飘逸感。”在她的创作中,树皮化作铠甲鳞片,芦苇花编织成火焰状红发,而敖光的龙角,在对比了芦笋树枝等多种材料后,最终选择了用生姜来展示。“每片花瓣的弧度都要调整到与动画分镜一致,这是鲜花与二次元的‘像素级’对话。”
其实在此之前,徐印巧就凭借独特的鲜花艺术小有名气。她曾用鲜花拼制出俏花蛇、阿诗玛和孔雀等图案,这些作品在网络上收获了不少关注。其中,她用鲜花拼成的金孔雀还在昆明机场展示过。这次,她选择用鲜花重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经典场景,再次惊艳了全网。
30秒短视频背后
是漫长的付出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之际,许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徐印巧也不例外。“这部电影真的太惊艳了!不仅剧情精彩,画面更是每一帧都绝美。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采访过程中,徐印巧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之情。
然而,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就拿备受欢迎的哪吒合成版作品来说,短短30多秒的视频,是徐印巧长达两天精心雕琢的成果。
创作前期,她要四处收集各种可能用到的鲜花和树皮,收集回来后,还要耐心地进行筛选、整理和预处理,像修剪花卉的枝叶、打磨树皮的形状等。到了实际创作阶段,她全神贯注地在画布上调整材料的布局和细节,一旦发现某个小细节不够完美,就得推倒重来,反复尝试多种组合方式。“比如为了还原哪吒的头发,我要仔细对比每一束芦苇花的颜色、长短和粗细,就是为了达到最自然的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版鲜花版哪吒一经发布便迅速走红,网友们纷纷评价:“这是带着泥土气、充满生命力的哪吒。”
AI永远学不会花瓣的“呼吸”
从“哪吒闹海”到最新的“敖光”作品,徐印巧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二创系列已经完成了4幅,这些作品都是她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创作的,耗费了大量精力。
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手工创作是否还有意义?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徐印巧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虽然AI在某些方面确实能提高创作效率,但它永远无法替代人类在艺术创作中独一无二的创新能力和情感表达。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创新和多变,人类艺术家凭借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情感,赋予作品独特的灵魂,这是AI难以做到的。”徐印巧认为,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艺术家更好地实现创意,但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艺术的未来依旧掌握在人类手中。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地堆砌各种风格元素,而是以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创作。”这正是徐印巧的创作初衷。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以及更多人,能看到云南的多样之美,感受到艺术可以如此贴近生活。“目前我已经在教学生创作这类作品了,希望之后能开发相关的研学课程,带着孩子们去公园、野外,亲身体验这种创作形式。”
纳西族有句谚语:“不是鲜花选择了春天,是春天遇见了绽放的心。”当艺术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创新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徐印巧的下一个创作目标是《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土拨鼠,“我已经在琢磨用什么花来表现它了。”
今天的“开屏热搜放大镜”之旅告一段落
明天同一时间
开屏热搜放大镜
继续和你一起探索更多昆滇精彩!
策划 王云
统筹 何晓宇 孙琴霞
开屏新闻记者 孙琴霞 通讯员 赵荣荣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何丹 陈洁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