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长直播答疑专场重启!▼
▼ 扫码加小雅▼
获取免费向船长提问的通道
今天讲学渣。
「凡事先定义」,咱们先看看到底什么是学渣。
大多数人用「学渣」这个词,都是在自嘲、调侃。无争议的定义,大概是没有的。
从「学神」到「学渣」,大概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成果产出效率的排序 —— 所谓「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
说白了,就是「学渣」的学习效率和融会贯通的程度,可能不是那么高 —— 明明付出很多却收获很少。
按照这个定义,公立学校里其实测不出谁是真正的「学渣」。
因为公立学校里面那一套东西,评价的标准其实挺单一的,就是「成绩」。
而「收获」,往往不是「成绩」可以衡量,乃至不可以量化的。
而真正的学渣,应该是油盐不进的。
每个人都要在学校里待相当长时间。但实际上,很多人始终都没有体验过「知识融会贯通的感觉」,也时时处于对考试恐惧感之中,只是忐忑不安。
今天聊聊「学渣」,为的是算一笔小账:
看看哪些小时候的毛病,留到现在了,并影响着当下的终身学习。
「学渣」的最大问题是 —— 他们的思维是「任务导向型 task-oriented」,而不是「问题导向型 problem-oriented 」。
很多人学习时,特别注重形式感:笔记要用各种颜色的笔写得工工整整、满满当当;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一定要查词典,把意思、例句等抄好几遍。
这些习惯本身不错,但前提是,你得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习的本质,是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会」到「会」。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并行的任务和路径。你需要思考的是:哪种路径最适合你?
那些「注重仪式感」的学习方式,往往是潜意识作用下的「不假思索的选择」,却不一定是最有用的。
理论上,如果你能把一本教材里的关键信息都记下来,就不需要老师讲解了。但问题是,没几个人能做到。
当你缺乏指引时,书上的知识点就像一盘散沙,彼此之间没有联系;老师的讲解和划重点,就像在沙盘里放了一块磁铁,把散乱的知识点聚在一起,让你有迹可循。
然而,老师的重点和自己的理解,真的足以把知识融会贯通吗?
平庸的老师、糟糕的教材、落后的学习方法,三者齐聚,就是一场新时代的悲剧。
很多人羡慕那些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人。
但其实,很多总结能力和逻辑能力强的人,记忆力并不一定好。因为记忆力太好的人,天生不需要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就能记住事情。
正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天赋,才需要借助工具和方法,把无逻辑的东西变得有逻辑。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却开始衰退;虽然会忘记东西放在哪里,但对事物的理解却能深入肌理。
遗忘是进化赋予我们的礼物,因为它让我们分清了主次。人们常说「把书读薄」,大体就是这个道理。
「把书读厚」,意味着在把书读薄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知识。
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材会提到英国人入侵、签订《南京条约》、洋务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如果只停留在教材的框架内,对我来说,这些事件就缺乏内在联系。
要把书读厚,就需要跳出教材,补充更多背景和细节。
例如,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这不仅是一场军事失败,更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起点。我们将这些背景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此外,还可以通过微观视角感受历史。比如,想象自己是一个 19 世纪的小农,面对外国商品的倾销,生活会怎样变化?如果他进入汉阳钢铁厂成为一名工人,日常开支又是怎样的?这种角色扮演和细节推敲,能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
通过「把书读厚」,我们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些联系,就像一张巨大的知识网,将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组块 knowledge chunking 」。
最终,我们的思维方式也会从「点状思考」转变为「网状思考」——只要触发一个点,就能迅速联想到其他相关内容。
通过反复的联想与运用,我们可以在脑中打造成套的「工具」,应付起各类事情都能得心应手。
很多人对自己的孩子,甚至对自己,常常会陷入一种误区:学习就是往大脑里「装东西」;课本上的知识没学好,学其他都「没用」。
我们的大脑是处理器,是 GPU 和 CPU,他们却把大脑当成了硬盘。
学习,不是一味地往大脑里塞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练习,改变大脑的「回路」,提升它的处理能力。
以锻炼身体为例,若是今天练普拉提,明天练瑜伽,后天学拉丁舞,再后来尝试攀岩。这样看似是没学好一样,但它们都在锻炼核心力量、爆发力、耐力以及新陈代谢能力。
学习也是如此。
无论是历史、数学、文学还是科学,它们都在训练大脑:逻辑思维、联想能力、创造力、分析能力……
每门学科也许各有偏重,但这些能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正是通过它们,我们才能构建起自己那张强大的认知网络。
所以,广泛阅读、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时,并不是在「浪费时间」。
每一次知识的链接,都是对大脑回路的一次优化;每一次跨学科的思考,都是对大脑处理能力的一次提升。
▼ 船长直播答疑专场重启!▼
▼ 扫码加小雅▼
获取免费向船长提问的通道
看更多深度好文
编辑 | 恺宸
排版|琳玥
诸位孤独的阅读者们,大家好。
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的调整,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及时,甚至难以再看到孤阅的推文了。对此我们非常遗憾。
如果你还愿意继续和孤阅保持联系,希望能将孤独的阅读者公众号设为星标,或者时常点开推送、在看、留言、转发等等。
谢谢你来,希望我们能一直敢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