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点历史的都知道,太平天国兴衰的重大转折,就是天京事变,简单说就是定都天京后,开国六王中,剩下的四王之间的相恨相杀,最后一个留而无为,两个死而不冤,一个走而有憾,从此,太平天国开始走下坡路。

而清末在广西继太平天国之后的大成国起义中,也同样有类似的一幕,同样是开国立王之间的相杀,只是由于大成国的天地会背景,最后才没有酿出类似的巨祸,但也是大成国走下坡路的表现之一了。

这就是平西王区润,定北王梁昌之间的——同甘共苦不共富贵,两王相杀终丢命。


区润,广东人,梁昌,梧州人,是大成国攻下浔州府桂平城建都立国之初,分封的五王中的平西王和定北王。

关于区润,梁昌的历史记载文献很少,正史中,当时的清官府档案,由于立场不同,有很多的简略与偏见,一般对他们记为“匪”,多少会有不详不实的“择记”;而民间流传的故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也多有添加与遗漏,所以,文献资料的缺漏,现在要找到这两人的真实历史,并不容易。

如两人是如何当上大成国开国五王的,就有两种说法。

民间所传,陈开,李文茂进入广西之前,区润,梁昌主要活动于贵县(今贵港)一带,领导的是饥民组织与官府作对,并两陷贵县城。后因陈开,李文茂攻下桂平城,立国后他俩才一起来附,因而得封王。

关于这个说法,其实有很大水分的,在清道咸同间,据地方志统计,贵县地界反清官府的本地武装(堂匪,土贼,流冦)都有数十股之多,有记载攻下贵县城的是黄鼎凤等部。再者,区润,梁昌两人仅凭领队归附就得封为开国五王之列,这多少有点牵强。

而两广交界的梧州,肇庆一带地方文献对区润,梁昌则有一些的记载,他俩主要是“艇匪”出身,和梁培友一样有着自己的势力,主要活动于浔江水域,并有所联系,陈开,李文茂溯江西进时,三人先后加入,再继续西进共同打入广西,最后一起围攻桂平城建大成国,因为五人的五支武装都出力攻城了,那五人自然就成为了开国五王,这种说法倒有点靠谱。

不管怎么说吧,从一开始,区润,梁昌都是活动在一起,同时登上历史舞台的,可谓是“同甘共苦共创业”。


大成国建立后,五王商议了开疆扩土,扩大大成国影响的策略。五王分配任务:

东路由平东王梁培友沿浔江东下,在秀京城(桂平城)以东,平南,藤县,梧州一带与官府武装对抗;

北路由平靖王李文茂沿黔江北上,最后一直打到融县(今水,融安),庆远(今河池),贵州交界等地;

中路由镇南王陈开镇守,基本在大本营秀京周边一带活动为主,因此后改称平浔王,主要活动在浔州地界,四处支援;

西路由平西王区润,定北王梁昌沿郁江往西向右江进发,最后顺右江攻到百色城一带。

他们的攻势之下,很多当时的区域反清武装,有天地会背景的,纯粹民间反官府的武装都纷纷归附,成为了大成国历史的一部分。

1856年,梁昌,区润,李文茂部联合原在贵县的各部反清武装,攻下贵县城,稳固贵县后,梁昌,区润联合继续沿郁江向西,破横州,陷永淳,到1857年,他们的西路军发展达到了顶峰,号称十万大军。

正是如此,他们进取南宁府城宣化城的时候,清官府守军闻风而逃,据说他们是“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南宁府城,改南宁府为南安府,改宣化县为永宁县,建立了西路军大本营。


在南安府,区润,梁昌两人开始有了不同的打算,在发展策略上有了分歧。

区润有意沿江一路往西,而梁昌则认为应该巩固南安府,清理周边有不甘而对抗的官府武装,再图进展。但最终在没取得意见一致的情况下,两人还是率部西攻,最后在百色城下遇阻,不得已折回南宁,重新按梁昌的方案清理南宁周边官府武装。

但此时形势已经发生变化,1858年,原驻守在南宁的左江道吴德微召集了周边各部团练,趁梁昌,区润领兵离城时,一举收复了南宁城,不得已,两人退往灵山县。

面对清军的反击,南宁城丢失,失去大好局面,退归灵山一县,这个责任,梁昌,区润之间有了“间隙”争执,相互推托,相生不满。由此,天地会起义中最大的问题“胜互争,败推责”,在他俩之间体现得清晰无疑了。

此时,在从南宁尾随而来的,廉州一带的两广清军势力整军计划围攻灵山之际,争论不下的两人,最后引发了大成国级别最高的内讧,两开国初王“治兵相攻斗杀”,以“梁昌斗败,引党东走”而结束了两人的关系。


败走的梁昌领着亲信数人,没有撤往大成国势力地盘,反倒是往南无依靠的地方出走,最后在合浦县地界被当地团练识破擒获,解押到廉州府诛杀;而斗杀过后,区润也失去了部下的信任,未几,也被部下所杀,余部回浔州复投陈开。

由此,大成国西路军主力基本结束。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