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2月13日消息 气候变暖悄然重塑祁连山生态容颜,这座“生命之源”正在接受存续考验。
2023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均值高出1.45±0.12℃,2014-2023年是174年仪器记录中最暖的十年。
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甘肃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过渡带,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区。记者从兰州区域气候中心了解到,2024年全省平均气温达9.7℃,较常年偏高1.2℃,为1961年以来最高;平均降水量达434.7毫米,较常年偏多6%。
祁连山一角(央广网发 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集水区,为河西走廊逾70万公顷良田和480万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并维系着当地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和“母亲山”。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祁连山作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祖强说:“祁连山是西北地区生态安全重要屏障,生态环境原本就相对脆弱,科学评估祁连山气候变化事实及其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趋利避害,保护生态,是气象部门服务甘肃乃至周边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生命线”的危机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祁连山地区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田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变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祁连山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异常气候现象。”
降雨量的变化是一个明显的特征。田杰说:“原本相对稳定的降雨模式被打破,降雨量出现了波动。2000年以来降水量增速约为25毫米/10年。暖湿化背景下极端降水和高温事件明显增多,单日降水量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异常干旱事件多发。”
据了解,2023年金昌市遭遇60年不遇的最强旱情,干旱持续时间超过100天。气候变化正使西北干旱区成为极端天气的“放大器”。
气候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多年冻土是连续两年或两年以上处于冻结状态的岩土层,祁连山海拔大约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很大一部分属于多年冻土。目前在气候变化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祁连山区域多年冻土整体处于退化过程,多年冻土上限埋深下降,冻土分布海拔下界升高,冻土分布范围呈现出逐渐加速退缩趋势。
民乐县洪水镇山城村高原碳汇储备林项目现场(央广网发 王晓泾 摄)
田杰介绍,由于多年冻土区存储了大量的有机碳,冻土退化会导致其存储的这部分碳暴露出来,加速微生物的分解释放,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剧气候变化,影响植被生长,牧区受到破坏,生态可能进一步恶化。
同时,祁连山区域积雪范围呈减小趋势,近40年来积雪面积以每年217平方千米的速率减少。虽然近40年来祁连山区域植被整体向好,但仍存在局部退化,海拔3100米区段的青海云杉种群发生线性结构衰退。
受气温升高的影响,祁连山冰川普遍退缩减薄,相关数据显示,近50年冰川面积减少420.81平方千米,冰储量减少了约257亿立方米,海拔4000米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近20年来亏损速率明显增加。
“冰川消融正在改写河西水系的运行法则。”甘肃省政协委员,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兴国表示,目前的研究表明,到20世纪末祁连山冰冻圈融水对河西内陆河径流的调节作用将会大大减弱,河流将由目前的“降水-冰川调节型”转变为“降水补给型”,同时也会影响到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的供给,对绿洲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带来更大风险。
甘肃在行动
“祁连山高山融雪养育沿山而居的万千百姓,对全省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支撑作用。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合理开发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促进云雨转化,增加区域降水量,弥补地表水的不足。”杨兴国说。
为应对气候变化,近年来,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和甘肃省祁连山人工增雨(雪)体系工程陆续启动,其中,前者属于国家级项目。
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示范基地(央广网发 甘肃省气象局供图)
据了解,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筹划建设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外场作业试验、空地一体作业试验、云雾降水多尺度宏观及微观特征致雨机理研究等,研发新型催化作业装备和催化剂。截至目前,已建成基于降水类天气现象观测仪、六要素自动气象站的观测体系,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火箭系统,并利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开展针对区域内重点云系、多种过程的作业试验和效果检验工作。
杨兴国说:“我们依托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示范基地,配合新舟60国家作业飞机上的探测设备,开展祁连山地形云宏微观物理结构和演变特征的连续观测,取得丰富的观测资料,为提升祁连山地区增雨作业效率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常态化在祁连山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
此外,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甘肃省气象局提请中国气象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基地”,依托甘肃省气象局,聚集兰州大学、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及领域内优秀的专家学者,聚焦干旱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预测、影响评估、风险防控及应对策略等关键科学问题。并与省生态环境厅、省科技厅会同有关单位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应对祁连山冰冻圈萎缩工作方案》,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等单位共同印发《甘肃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气候变化与祁连山生态学术会议(央广网发 甘肃省气象局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气候变化与祁连山生态学术会议”在甘肃张掖召开,该会议旨在加强祁连山区气候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研究。会议邀请了国内20位两院院士、50余位特邀专家参加会议。经过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了“关于在祁连山区域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试验区的建议”的咨询报告。
三策破局
尽管目前甘肃省在应对祁连山气候变化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挑战依然严峻: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系统性监测能力不够。
对此,杨兴国提出“三维破局”方案。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系统综合监测预警体系,为强化协同创新提供基础平台。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布局,整合和优化分属各科研院所及各部门的监测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采用地面观测、卫星遥感监测和飞机探测等手段,建设涵盖冰冻圈、森林、草地、绿洲、荒漠等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立体综合生态监测网。构建集监测、评价和风险预警为一体的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生态系统变化过程的动态监测和及时预警。打造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科学试验研究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助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
——立项开展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域生态安全影响研究,为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揭示未来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约束背景下各子系统功能时空变化规律,厘清祁连山生态屏障功能变化与西部生态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祁连山生态安全带来的风险类型和强度,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祁连山生态屏障功能的影响。
——打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试验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典范。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选择水资源形势严峻的黑河流域独立水系,以生态修复和生态服务功能发挥为重点,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固碳减排为主线,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统筹考虑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根据生态保护分区,分类施策。
张掖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平台(央广网记者 魏晋雪 摄)
杨兴国说:“祁连山对于甘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三个建议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实现冰冻圈-森林-草地-绿洲-荒漠生态子系统之间的正向耦合,促进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
目前,甘肃省气象局编制完成《祁连山-河西走廊区域“一体两翼”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站网规划》,并列入了甘肃省气象事业“十五五”发展规划重点工程项目,也已经初步纳入中国气象局《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十五五”发展规划》,继续支持祁连山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接下来,甘肃省气象局将主动加强与各行业部门的沟通协调,继续推动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气象监测设施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工作方案》,联合15个部门建立联络机制,推进行业气象观测规范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强化信息共享,为提升生态气象监测预警能力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杨兴国说。
记者 魏晋雪
责任编辑:张军
来源: 央广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