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腾讯旗下蛇夫座科技发布了《湮灭之潮》首支PV,瞬间在社交平台掀起巨浪。这支长达2分钟的预告片,以“每一帧都是壁纸”的视觉冲击力,席卷各大社交平台。
从“质感媲美《龙背3》CG”的末世场景,到融合冷兵器与机甲的战斗演出,再到“买断制单机”的标签,这款游戏正被推向“国产3A新标杆”的神坛。
然而,狂欢背后,质疑声同样尖锐:“腾讯真能做好单机?”“买断制会不会变成DLC地狱?”这场舆论风暴,暴露出中国玩家对国产3A的复杂期待——既渴望技术突破,又警惕资本收割。
解密蛇夫座:腾讯的“3A特攻队”
蛇夫座科技成立于2021年,由腾讯天游控股95%,核心成员均来自成都数字天空的夭折项目《Project DT》。这支团队曾以一段机甲战斗演示引爆行业,却因资金与技术瓶颈陷入沉寂。
《Project DT》曾被视为国产3A的希望,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面世。如今,他们带着《湮灭之潮》归来,被玩家戏称为“复仇者联盟”。
蛇夫座被内部定位为“单机突围先锋”——既要用《湮灭之潮》验证买断制商业模型,也要为腾讯积累3A开发经验。知情人士透露,该项目预算非常高,项目本身非常受重视。
游戏美术风格颇有《最终幻想》系列和《鬼泣》的融合,同时也带有韩式的西方幻想风格。这在国内一众武侠单机项目中颇有辨识度。
战斗系统似乎融合了《鬼泣》和魂系的设计,但移动端适配存疑(PV仅展示PC画面)。这种融合看似完美,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这类战斗机制需要精准的操作和反应,如何在移动端实现这种复杂的操作,将是开发团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玩家也担心这种融合是否会失去各自游戏的独特性,变成一个“四不像”的系统。
“韩式审美搭配上西方幻想再加上中文配音.....浑身刺挠,但又不知道哪里不对劲。”
单机市场的“鲶鱼效应”
自《黑神话:悟空》获得市场成功以后,越来越多的单机3A级潜力项目得到曝光——这并不意味着跟风,事实上很多项目本身研发时间并不比《黑神话:悟空》晚太多——在《黑神话:悟空》火爆前,过早在这一未被得到充分验证的赛道上曝光产品,可能会带来包括资本市场反应在内的未知风险,而《黑神话:悟空》打消了业界的这一顾虑。
站在2025年的当下,我们能看到大厂们已经有了动作。网易《燕云十六声》以“单机+赛季制”混合模式抢占市场,首月收入跻身iOS TOP20。这种混合模式既保留了单机游戏的深度和沉浸感,又通过赛季制增加了游戏的长期吸引力。网易通过这种模式成功吸引了大量玩家,也为单机游戏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而腾讯则押注纯买断制,试图用《湮灭之潮》树立“高端品牌”形象,为后续IP衍生铺路。这种策略虽然风险较大,但如果成功,将会为腾讯在单机游戏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两大巨头的博弈,不仅推动了单机游戏市场的发展,也为玩家带来了更多优质的游戏选择。
“腾讯入场后,投资人对我们项目的第一个问题变成‘你们怎么和《湮灭之潮》竞争?’”一位独立游戏制作人坦言。资本正加速向头部集中,2024年国产单机融资额下降。腾讯的入场无疑给中小团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厂的资源和实力让中小团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资本也更倾向于投资有实力的大厂项目。中小团队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流失等问题,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然而,中小团队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更加灵活,能够快速调整策略,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游戏。在大厂的阴影下,中小团队需要更加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信仰与怀疑的拉锯战
“就算翻车也认了!就当给国产3A众筹。”——这条高赞的评论,折射出玩家对“国产3A”近乎宗教式的支持。对于许多核心粉丝来说,国产3A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情感寄托。
他们见证了国产游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对国产3A游戏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愿意为国产3A游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游戏最终不尽如人意。这种“赎罪券”心理背后,是对国产游戏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支持,让更多的开发者看到国产3A游戏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玩家对于《湮灭之潮》的担心,主要还是集中在腾讯身上。腾讯既往的“微创新”策略,会否侵蚀内容原创性?腾讯在游戏开发中一直以“微创新”著称,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推出受欢迎的游戏,但也可能会让游戏缺乏深度和原创性。玩家担心《湮灭之潮》会延续这种策略,从而变成一款“换皮”游戏,缺乏真正的创新和突破。
结语:
《湮灭之潮》的爆火,还是一场集体焦虑的投射——玩家渴望证明“中国也能做出顶级3A”,资本急需找到手游之外的增长极。
无论结果如何,《湮灭之潮》都将成为中国3A游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不仅承载着玩家的期待,也承载着整个行业的希望。我们期待《湮灭之潮》能够不负众望,为中国3A游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启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