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正月初九,当悠扬的芦笙声在山谷间回荡,就像吹响了团聚的集结号。这一天,群山环抱的太邑褪去了往日的宁静,村民换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一起奔赴己早村喜庆热烈的民俗盛典,用独特的方式寄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的祈愿。

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破太邑山乡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村庄。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们身着节日的盛装,穿过山间的小路,赶往朝云灵山。妇女们头戴的银饰银光闪闪,随着步伐轻轻摇曳;身穿的彩绣,绣着山花、云纹的图案,仿佛将山野的灵气穿在了身上。男子们则身着对襟褂子,腰间别着芦笙,步伐稳健,神情庄重,只为第一时间参加这场期盼已久的盛会。


“扬子江畔,笔架山下,火塘依旧温热,乡愁依旧浓烈。在我们当地,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民不聊生,上苍怜悯,派了他的四个女儿来此斩妖除魔,四邻八乡的村民为了纪念她们,便有了四山头的四座灵山。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朝云灵山,背后是巍山的紫金灵山,对面的是乌栖的正乙灵山,侧边的是珠街子的太保灵山。无论是哪座灵山,都体现了当地人感恩、缅怀和积极向上的情怀。”大理市彝族学会理事李运介绍。


43岁的李运是土生土长的己早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特别爱好文学,热心收集地方民风民俗。工作以后他离开家乡,但是只要一有时间便会回来,和乡邻们聊己早村的历史,收集整理民俗资料。

“我们己早村的这项民俗活动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从小我们从长辈口中听到的民俗规矩有这样一些:每逢正月初九,四邻八乡的村民就净身沐浴,穿上最隆重的民族服饰,带上土特产品来此交易、集会。所以这里不仅是展现民俗的场所,更是物资集中交流的场所,也是增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共融的一个精神家园。”李运说,“我身上穿的彝族服饰,以黑色作为底色,配以当地彝族绣娘一针一线的刺绣,刺绣的配色以大红大紫为主,体现彝族人的奔放热情,宽容包容。”


青色松毛铺地,鞭炮阵阵,一场盛大的打歌仪式即将开始。欢快的芦笙声骤然响起,配合着笛声和唢呐声,村民们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伴随着古老的曲调,踏着节拍,跳起了传统的彝族打歌。随着歌声越来越嘹亮,舞步也越来越快,芦笙声与脚步声交织,和着叮当作响的银饰,旋律悠扬而热烈,奏响了一曲热情奔放的山野乐章。


“看着现场打歌的场景,大家应该感受到我们彝族人的热情了。传承千年的彝族打歌表达了彝族人最真挚的一种情谊,为了迎接远方尊贵的朋友,我们采用的是洒水泼街、松毛铺地这样真诚的方式,其中彝族打歌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仪式。我们的彝族打歌有很丰富的内涵,曲调以七字言为主,歌词有的是口耳相传祖辈传下来的,有的是根据新时代新生活展现新风貌即兴的民歌。”李运说。


“无论是哪种步法我们采用的是七字言打歌调,常用的有左右转身和三跺脚这两种打歌方式,打歌的舞步和曲调是比较常用的。”李运介绍了彝族打歌后即兴唱了几句,“这些都是我即兴填词的曲调,它的意思就说远方尊贵的朋友,欢迎你来到我家做客,没有你就没有这场珍贵的表演,就没有这场珍贵的活动。”


打歌队伍里,李运和同伴们跳着最热烈的舞蹈。74岁的己早村民李汉凤正牵着20岁的孙女李艳跳的起劲。


李汉凤满是激动地说:“我特别喜欢打歌,最热闹的要数每年正月初九己早的民俗活动,每次我都会穿上最美丽的彝族服装,和大家一起跳起欢快的打歌,希望我们村越来越好。”李艳接过奶奶的话说:“从小每年的正月初九奶奶都会带我来这里,这是我们村最传统的民俗活动。每年这个时候,在外的游子都会回来团聚在一起,特别热闹,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山歌就飞”,大家用打歌的方式表达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唱出了生活安乐、国家富强,跳出了吉祥幸福、家园美好。整个己早村都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中。


打歌场附近的空地上,早已摆满了各种特色小吃的摊位,荞麦面、核桃油等各类土特产品令人目不暇接,热气腾腾的蒸笼里飘出阵阵香气,油炸小吃的滋滋声不绝于耳。

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用米花做成的糖糕,金黄的米花裹满了晶莹的糖浆,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味道。咬上一口,外脆内软,香甜在口中化开,仿佛将整个节日的喜悦都融进了心里,大家在甜蜜中开启了热烈喜庆的新一年。

记者:大理视点节目组

编辑:武文雯

值周:张辉 胡亚玲

主编:李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