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新能源车险呈现怪象
一边是新能源车车主称
“车险太贵甚至投保被拒”
一边是承保险企连连喊亏
新能源车险的真实赔付率到底如何?
为何会陷入行业困局?
行业又该如何破局?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承保亏损57亿元
涉及137个车系
根据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的统计,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
2024年承保出现亏损的137个新能源车系。资料图片
具体来看
承保的2795个车系中,赔付率超过100%(即亏损)的高赔付率车系有137个。其中,新能源客车共承保车系1654个,承保2982万辆;承保车辆数超过1万辆的车系301个,其中赔付率超过100%的车系有99个。新能源货车共承保车系1141个,承保123万辆;承保车辆数超过0.5万辆的车系55个,其中赔付率超过100%的车系有38个。
记者注意到
此前部分险企也发布过
新能源车险的赔付情况
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曾表示,2023年太保产险新能源车险同比增长超过50%,但新能源车出险率比燃油车的出险率高出一倍,综合成本率还是处于亏损状态。
人保财险则表示,2023年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6.9%,新能源车险商业险部分的综合成本率高于整体车险的综合成本率约7个百分点。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在新能源车险专属保险条款推出之前,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普遍在110%以上。2022年以后有所下降,但目前仍在持续亏损中。
四大原因致赔付率高企
持续亏损涨价成必然
新能源车阶段性出现
赔付率高企的原因大致有4个
一是维修成本较高。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一体化程度较高,智能设备和配件局部损坏通常需要成套维修更换,对维修经济性的要求较高;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采用维修授权模式,零配件和维修工时价格偏高。
二是出险率较高。新能源汽车成为营运类车辆的优先选择,使用强度偏大,车辆出险率相对较高;新能源车车主相对年轻,驾龄相对较短,经验相对不足;新能源汽车提速快、噪音小,行驶过程中外界不易察觉,相对容易出险。
三是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错配。非营运车辆保险平均价格仅为营运车辆的一半左右。一些车型用于网约车,却是以家用车性质投保,交的保费少了,所以导致这些车型整体赔付率高于100%。
四是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风险不匹配。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短、车型迭代快,保险数据积累不足,基准费率存在偏差。目前,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为0.65至1.35,与燃油车自主定价系数范围0.5至1.5相比,保险公司的调价空间受限,不能充分反映车辆的真实风险水平。
对于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高,顾越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新能源车是一次冲压成型,智能化集成度高;新能源车的驾驶行为和燃油车截然不同,是非线性的;很多新能源车进行私车营运,即私家车当营运车使用。
一位新能源网约车司机告诉记者,他的车才10万元左右,车险就交了8000多元。另一位网约车司机则表示,营运车险太贵了,他的车9万多元买的,家用车险的保费不超过5000元。
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裘先生表示:“3000元的差价,很可能导致一个车系出现承保亏损。保险公司也不可能一个个去核实,只能根据大数据算出来的成本,提高某些车系的保费。比如新能源面包车的保费基本都在万元以上,因为很少有人买来代步,多数是用来拉货的。而新能源SUV保费普遍会比轿车低一些,因为网约车很少使用SUV,而且其底盘高,刮到电池的可能性较小。
正因如此,网上关于新能源车险保费问题出现了两种声音。有些车系的车主称,自己未出险,保费却上涨了,有的甚至遭遇拒保。也有一些私家车车主表示,自己的新能源车险并没有上涨,而是下调了。
在裘先生看来,如果新能源车险持续亏损,对于某些赔付率高的车系来说,保险公司涨价是必然的,“车险自主定价改革后,保险公司有很大的自主定价权。赔得少的,车险更便宜;赔得多的,车险将更贵。不光续保变得更贵了,超过一定的年份的新能源车,还可能会出现商业险变相拒保的情况。毕竟使用越久,电池的寿命越短。”
多举措破解投保难
满足车主多元化保障需要
如何破解
新能源车险投保贵、投保难的困局?
金融监管总局等4个部门1月24日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揽子政策举措。
《指导意见》创新提出,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新能源网约车和换电等模式车辆的多样化需求,将研究推出“基本+变动”的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和“车电分离”模式的汽车商业车险产品。此外,“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也将优化车险供给,促进价格与风险更匹配。
对于维修费用高企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支持其自营或授权网络向社会销售“三电系统”配件。《指导意见》还提出,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综合考虑低速碰撞试验结果、易损零部件价格、常见维修项目工时等因素,及时优化保险车型分级等级,推动其与商业车险保费相挂钩。
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表示,落实《指导意见》,保险业要优化业务流程,压降管理成本。同时,要完善新能源车险费率形成机制,优化商业车险产品供给。例如,向兼职营运车辆提供合理保险保障,支持相关新能源车车主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保障需要。
对于车企来说,要优化车辆设计制造,合理开放维修体系,降低维修成本。同时,加强跨行业数据共享,提高新能源车险定价精准性。要加强汽车企业和保险公司的联动,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推动降低出险率。
据悉,根据实际需要,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将在必要时公布赔付率超过100%的具体车系信息。记者还了解到,上海保交所1月25日搭建了“车险好投保”平台,首批接入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平台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常规渠道遇到投保困难的新能源汽车客户,帮助高赔付风险车辆顺利投保,参与该平台的险企不能拒保。
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主动顺应智能驾驶趋势,财险行业将针对智能驾驶特点及其风险变化,对保险产品保障内容、产品形态进行创新优化,提供更加贴合实际保障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基本+变动”和“车电分离”是开展相关探索的第一步。未来,产业链协同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保险公司、汽车制造商、技术服务商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强化数据共享和工作联动,为车主提供更加高效便利和贴合实际的保险保障方案。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聂国春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