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容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寒假期间,有不少儿童青少年玩手机游戏的时间变长,有的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该如何科学引导孩子玩手机游戏,成了不少家长的困扰。

针对这个问题,“在家庭层面,营造良好的氛围,降低孩子通过游戏寻求情感满足的需求。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游戏计划,培养现实生活中多元的兴趣爱好,减少他们对游戏的过度关注,降低成瘾的风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吴仁容在回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问时说。

在学校层面,可以加强教育引导,开设课程或主题班会,向学生讲解游戏成瘾的危害、如何正确使用游戏和网络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识,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此外,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对于有游戏成瘾倾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干预和辅导。

吴仁容强调,玩游戏不等同于沉迷游戏,更不等同于游戏障碍。游戏障碍指的是一种异常的行为模式,特点是一个人对玩游戏失去控制力,以致其他活动都需让位于游戏。诊断的重点在于这种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其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持续了至少12个月。

吴仁容说,从玩游戏到出现游戏障碍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开始是玩游戏,但学习并没有明显受到影响;随后失控,出现了成绩的下降;进而出现沉迷游戏,并严重影响睡眠和学习;最后才发展到典型的游戏障碍。这个过程可以持续数年,这就为游戏障碍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供了机会。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游戏障碍,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接受评估和治疗。

除了游戏外,手机上的社交媒体也很吸引青少年。吴仁容说,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有很多积极的影响,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最新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和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同时,社交媒体也是青少年建立社交关系的有效平台,通过交流沟通能够增强社交能力,在互动中获得认同和支持,促进心理健康。

不过,社交媒体还有潜在的负面风险。社交媒体上存在一些过度美化、虚假信息、隐私泄露以及网络暴力等问题,均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感到困扰和压力。此外,还有过度使用的风险。

吴仁容建议,家长应该帮助青少年区分真假和明辨是非。可以定期召开“家庭数字健康交流会”,畅谈网络体验,提升青少年识别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的能力。还可以提前约定好日常使用时间和时长,并借助家长控制软件过滤不良内容,引导孩子们使用社交媒体的良好习惯,避免出现过度沉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