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妈妈

不知不觉,这年又过完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88年的老阿姨,过年对于我来说除了长了些许皱纹儿之外,没啥新鲜的哈哈。

可对孩子们来说不一样呀!我们小时候盼过年就两件事:穿新衣,吃好吃的(小男孩儿可能是放鞭炮)。

而现在物质条件太好了,孩子们对于吃穿并不在乎了,过年让他们感到兴奋的莫过于这两件事儿:放寒假、收压岁钱。

今天咱就说说孩子这压岁钱的事儿。



过年去朋友家串门儿,从门外就听见孩子哭哭啼啼地喊:"妈妈,这钱本来就是我的!"进门一看,朋友家老二正死死攥着红包,眼眶通红地怒视着姐姐。

这一幕也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压岁钱往往是在口袋里还没热就被强行收走哈哈,说实话,确实有心心不甘情不愿,但没办法,那个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这样。

如今三十年过去,当我们的孩子收到动辄上千的压岁钱时,"该不该让孩子管钱"呢?又如何管呢?其实,这早已不是简单的家庭问题,而是涉及孩子一生的财商能力的培养。


没收孩子压岁钱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过度消费

被截流的压岁钱,正在摧毁孩子的金钱感知力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跟踪研究300个家庭发现,长期被剥夺财务自主权的孩子,在成年后出现过度消费的比例高达73%。邻居王姐坚持帮女儿管理压岁钱到高中毕业。结果女儿上大学第一个月就刷爆信用卡。因为孩子感觉"突然有钱了根本刹不住车"。

2: 代管带来信任危机

表弟家12岁的儿子,为了买限量球鞋竟把爷爷奶奶给的红包藏在鞋垫里。当被发现时,孩子理直气壮:"反正你们都要没收,我为什么不能藏?"

你看,其实这种猫鼠游戏正在潜藏的消解亲子间的信任纽带。

那些在超市收银台前撒泼打滚要玩具的孩子,那些偷偷用家长手机给游戏充值的少年,他们的问题根源都在于对金钱缺乏基本认知。

就像从未下过水的人突然被扔进大海,面对汹涌的消费浪潮自然手足无措。



那是不是就任由孩子“处置”,放任不管?

当然不是,如果这么多的钱放在孩子手里,而家长又不加干涉,那么他们难免就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更不知道珍惜。

这样放任不管的行为看似是尊重孩子,实则是抹杀了孩子学习理财的机会。

一:三个玻璃罐里的财商启蒙

在德国汉堡的儿童博物馆,有个经久不衰的互动装置——"金钱河流"。孩子们通过分配虚拟金币来平衡生活、梦想与未来。

这恰与教育专家建议的"三分法"不谋而

1:日常罐(20%)

这20%用于日常开销。

8岁的小米每周有50元自主权。上周她坚持买下39.9元的彩虹笔记本后,发现剩下的钱连坐摇摇车都不够。这周她学会了提前规划:"我要攒两周钱去买会发光的轮滑鞋"。

2:梦想罐(30%)

这30%用于实现自己的一些小梦想。

五年级的浩浩用两年存下的压岁钱,在云南雨林亲手种下十棵树。当他触摸到树苗新生嫩叶时,第一次懂得"钱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这种延迟满足带来的成就感,远比即时消费更持久。

3:未来罐(50%)

这50%的钱用来长期存储。

朋友为女儿开通了专属账户,每月带孩子查看理财收益。去年她们用利息去了迪士尼,孩子惊喜地发现:"原来钱睡觉时也在工作"。这种认知,正是被动收入思维的萌芽。



二:从记账本到人生课

犹太家庭的财商教育从学步期就开始。

他们给孩子准备彩色的"钱币绘本",5岁孩子能准确说出"今天买苹果花了家庭预算的2%"。

这种教育方式造就了全球最具商业智慧的群体。

我们可以从简单记账开始:准备三色便签本,红色记录必要开支,黄色标注冲动消费,绿色标记投资支出。

周末的家庭会议上,12岁的晨晨向父母展示账本:"这周黄色标签比上周少了3张,我把买盲盒的钱存进梦想罐了。"

三: 超市购物是最生动的实践课

给7岁孩子100元采购日用品,当他发现洗衣液超支导致买不起最喜欢的草莓时,自然学会优先级排序。这种取舍训练,将在未来化作职场与生活中的决策智慧。

当孩子第一次用自己存的钱给奶奶买生日蛋糕,当少年用理财收益支付暑期游学费用,这些时刻都在构建他们对金钱的完整认知。



压岁钱从来不是简单的红包,而是打开财富认知的钥匙。

那些敢于把钥匙交给孩子的家庭,正在培养未来金钱的主人而非奴隶。

二十年后的差别,或许就藏在这个春节的某个决定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