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特朗普连任成功后,他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多次提到美国需要“开疆拓土”,更是特别强调了一个地理战略要地——巴拿马运河。

按理说,他只不过是在口头上啰嗦几句,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好像当真了。

特朗普声称,中国在巴拿马运河的投资,是对美国国家利益和安全的直接威胁。特朗普的国务卿卢比奥还公开表示,巴拿马运河正在受到外国势力的威胁,这个“外国势力”自然指的就是中国。

事实究竟如何呢?为何我国和巴拿马运河的关系,会让美国如此着急?



巴拿马运河的战略意义与历史背景

巴拿马运河,地处中美洲,为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重要水道。自1914年竣工之后,这条长达50英里的人工水道就成了全球贸易的生命线。世界海运数据显示,全球贸易货物中约有10%需借由这一航道运输。



更为关键的是,运河绝非仅仅为贸易流通的通道,其亦承载着地缘政治方面的重要意义。任何国家若能掌控巴拿马运河,实际上就拥有了对全球航运格局的部分掌控权。

运河的战略价值,使其成为了美国的“心腹之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为了确保这一重要航道的控制,几乎将其视作“美国后院”的一部分。在长达八十多年的时间里,美国通过巴拿马条约控制了运河,运河的建设和管理几乎完全由美国主导。



直至1977年,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决定将运河的控制权交还给巴拿马,以修复美洲地区长期以来对美国霸权的反感情绪。

特朗普与“巴拿马运河”的争论

这份协议的签署,在当时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强烈争议。许多人认为,卡特的这一决定是美国的重大失误,甚至有声音称其“放弃了美国在西半球的领导地位”。但卡特则表示,正是因为国际社会对美国控制巴拿马运河的不满,才迫使他做出了这一艰难的决定。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一举措,才能重新赢得拉美国家的信任与尊重,也能为美国自身争取更大的外交空间。



特朗普在当选总统后,尤其是在第二任期中,始终没有放过批评巴拿马运河归还给巴拿马的机会。特朗普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多次提到“巴拿马运河”,更在公开场合频繁强调运河归还给巴拿马是“美国的一大错误”。

他声称:“巴拿马对我们的承诺被打破了,中国正在通过操控巴拿马运河,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

不仅特朗普持有这种论调,他的支持者和一些保守派政客也在背后推波助澜,渲染中国在巴拿马的“控制”以及对美国安全构成的威胁。



特朗普政府的官员更是频繁“抛出”关于中国在巴拿马“军事存在”的传闻,试图通过这些言论在国内营造一种中国在巴拿马运河“控制”的假象。甚至有消息称,特朗普一度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指责中国士兵已部署在运河一带,并提到“巴拿马正在拆除中文标语”,这种言辞无疑充满了夸张与阴谋论的色彩。

中国在巴拿马的投资并非“威胁”

首先,特朗普所言的“巴拿马运河被中国控制”的言论充满了夸张和偏见。自2000年以来,巴拿马运河的管理已经完全由巴拿马政府接管。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ACP)负责运河的管理与运营,而中国在巴拿马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港口建设和基础设施领域,而并非对整个运河的掌控。

自2006年起,中国与巴拿马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尤其是中国的企业在巴拿马港口的投资,成为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标志。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长江和记实业(Hutchison Whampoa)在巴拿马的港口经营业务,并非是为了操控运河的通行,而是通过港口服务来促进巴拿马的物流与贸易发展。



例如,2006年,巴拿马与中国签署了一个关于港口建设和管理的协议,长江和记实业获得了运河两岸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港口运营权。然而,这些港口仅仅是负责货物的装卸、仓储和运输,并未涉及运河的管理和通行。

事实上,这些港口是巴拿马政府选择并授权的,许多其他国际港口运营商,如来自美国、欧洲的公司,也在这些港口进行着类似的运营。换句话说,中国在巴拿马的经济活动,和中国在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一样,是一个商业性质的合作项目,而并非政治控制。



在这一点上,特朗普的指责明显脱离了现实。尽管中国企业在巴拿马的经济投资有所增加,但这并不能证明中国有意图通过这些投资来操控巴拿马运河。与其将这些经济合作夸大为“控制运河”,不如说这是中国和巴拿马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推动双方经济合作的表现。

美国的“双重标准”与“威胁化”手段

美国的这些指控,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近年来,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美国频繁利用“国家安全”这一概念对中国进行抹黑与“威胁化”。



从中美贸易战到南海问题,再到对中国企业的制裁,特朗普政府通过将中国描绘成全球威胁的形象,不仅是为了巩固国内的政治基础,也是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对中国崛起的敌对态势。

这种对中国的过度渲染,不仅仅是为了国内政治需要,也是美国对全球霸权地位的一种维持手段。在特朗普看来,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直接挑战,尤其是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也让许多国家逐渐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开始与中国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这种全球权力格局的变化,使得美国在面对中国崛起时,表现得尤为焦虑。因此,特朗普及其政府不断通过“威胁化”手段,试图通过恐惧与压力迫使其他国家站在美国一方。

结语

回顾历史,1977年,卡特总统决定将巴拿马运河归还给巴拿马,标志着美国对拉美国家霸权控制的结束,也为美洲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公平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卡特的这一举动,虽然在当时引发了不少争议,但从历史的长远角度来看,他的决策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他为美国的外交政策留下了遗产,也为巴拿马运河的国际化提供了可能性。



然而,特朗普在卡特的尸骨未寒之时便试图推翻这项历史性决策,重新将运河问题当做美国霸权的筹码。这种对“好人”决策的背离,不仅使人深感遗憾,也进一步揭示了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中,尽管有着“老好人”的初衷,却最终常常被政治利益所吞噬。

特朗普的言辞却恰恰揭示了美国内部的不安与动荡。美国这种政治上的“双标”现象,揭示了其对中国崛起的深度恐惧。在特朗普的眼中,“好人”似乎注定无法有好下场,而中国的崛起,显然使得美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然而,中国的崛起并不意味着霸权的再现,而是更多地代表着一种对全球公平、稳定的追求。中国将继续秉持和平发展道路,通过推动国际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的共赢,而不会屈从于任何外部威胁。

特朗普的威胁化操作或许能暂时在国内制造一时的舆论风潮,但它并不能改变中国崛起的历史潮流,也无法阻挡全球政治格局的重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