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 廖保平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从经济制裁、军事援助到政治声援,甚至不惜承受能源危机、通胀高企等反噬效应。这种“誓死支持”的表象背后,绝非单纯的道义选择,而是欧盟在21世纪地缘政治裂变中,为捍卫自身生存空间和战略利益所做出的历史性抉择。这场看似为乌克兰而战的博弈,本质上是欧盟对冷战后国际秩序崩塌的应激反应,也是其重构全球角色的战略试炼。

乌克兰危机刺破了欧洲三十年来的安全幻觉。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实质上打破了冷战后形成的欧洲地缘平衡规则。当北约东扩与俄罗斯战略空间压缩的矛盾走向临界点,欧盟突然发现:基辅的存亡直接关系着欧洲安全架构的存续。若乌克兰彻底沦陷,欧盟将直面一个失去缓冲地带的东部边境,俄罗斯的军事威慑可能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黑海,形成对欧盟的弧形包围。这种前景迫使欧盟将乌克兰战场视为“新铁幕”的前沿阵地。

欧盟的焦虑在能源领域尤为明显。战前欧盟40%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这种危险的依存关系在冲突中暴露无遗。支持乌克兰成为欧盟重构能源版图的战略契机: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计划、开辟全球液化天然气供应链、重启核能布局。2023年欧盟对俄管道天然气进口量同比下降80%,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首超化石能源,这场“能源独立战争”的胜负,与乌克兰战场的胶着状态紧密相连。

欧盟对乌克兰的支持,本质上是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救赎。当俄罗斯以武力改变边界的行为未遭遇致命反击,全球范围内的强权政治可能全面回潮。这对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欧盟而言是致命威胁——其单一市场运作、气候议程推进乃至数字主权建构,都依赖国际法治体系的存续。乌克兰的抵抗因此被赋予象征意义:它既是主权国家反抗侵略的道义标杆,也是阻止“丛林法则”重临欧洲的防火墙。

这种价值叙事在欧盟内部政治中形成特殊凝聚力。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将支持乌克兰视作自身安全的延伸,德国通过“时代转折”重塑军事化角色,法国则借机推动欧洲战略自主。尽管匈牙利等少数国家态度暧昧,但欧盟仍以“集体绑架”机制维持统一立场。这种看似矛盾的状态,恰恰反映出欧盟的深层逻辑:在生存危机面前,价值观同盟是成本最低的动员工具。

欧盟的乌克兰政策,暗含着对全球权力转移的未雨绸缪。当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印太,欧盟必须证明其有能力守护“欧洲后院”。对乌军援已超770亿欧元,训练数万名乌克兰士兵,这些行动不仅关乎当下战局,更是在演练欧盟作为独立安全主体的能力。德国牵头建立的“欧洲天空之盾”防空系统,法国推动的“欧洲政治共同体”,都是这场危机催生的战略副产品。

在经济领域,乌克兰重建计划(预计超万亿美元)成为欧盟重塑影响力的新抓手。将乌克兰纳入欧洲电网、推动其农产品经欧盟通道出口、规划战后重建“马歇尔计划”,这些举措既为欧盟企业开辟新市场,也为“大欧洲”经济圈向东扩展埋下伏笔。在数字治理、绿色转型等新兴领域,乌克兰更可能成为欧盟标准的试验场。

欧盟的乌克兰战略,本质上是一场被迫提前的“压力测试”。它既检验着欧洲应对传统军事威胁的能力,也暴露出能源依赖、决策低效等结构性缺陷;既展现了价值观同盟的动员力量,也揭示了内部利益分化的风险。这场支持行动已超出俄乌冲突本身,成为欧盟在多极化时代重新定义自我的历史性进程——是固守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巨人,政治侏儒”角色,还是成长为真正的战略自主力量,乌克兰战场内外正在书写答案。

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称“乌克兰的未来在欧盟”时,这句话的潜台词或许是:欧盟的未来,正系于其能否在乌克兰的硝烟中淬炼出新的生存法则。这场豪赌的结局,将决定欧洲大陆究竟成为新秩序的诞生地,还是旧霸权最后的祭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