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敢言

近期,一则来自四川西昌的通报引起了轩然大波。两起由孩子引发的山火灾难,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家长的责任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具体来说,7个孩子由于玩火引发了两场山火,其中一场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5万元。最令人痛心的是,孩子们并没有因此受到惩罚,而是家长必须承担这笔巨额赔偿。这件事,再一次揭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和社会责任的滑坡。



回溯这起事件,根源在于一些“熊孩子”无知和肆意的行为。2024年2月12日,三名孩子相约在西昌马道铁路公安处家属区后面放烟花,结果烟花掉落到杂草丛中引发大火。虽然过火面积不大,仅有0.3公顷,但经济损失却接近30万元。接下来的3月10日,另一起火灾发生了。这次是4个孩子,因为“好奇心”点燃树枝玩耍,最终引发了9.4公顷的森林火灾,造成了115万元的损失。结果是,7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被迫共同承担这145万的赔偿责任。对这些家庭来说,这个代价不仅是金钱上的沉重负担,更是对整个社会教育和责任意识的深刻反思。

这些孩子的行为本是一次无心之过,但却因为家长的疏忽与放任,酿成了如此巨大的灾难。这不仅仅是教育的失职,更是对孩子的未来缺乏正确引导的可怕后果。家长和社会责任的缺失,最终转化为这一张“天价罚单”。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是否为孩子提供了足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是否真正意识到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走向正道的基石。

孩子的责任固然重要,但家长的责任更为深远。2025年初的另一起事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点。2月初,四川资中县的水南镇发生了一起爆炸事故。8岁的孩子与鞭炮发生了意外,最终导致了几辆汽车被炸毁,化粪池爆炸的冲击波甚至让绿化带和草坪遭到破坏。社会的反应颇为惊讶:事件背后,居然没有太多对家长的批评,反而对孩子的“好奇心”给予了某种程度的宽容。



此事件中,舆论的不当倾向让我们更加警觉:很多人将孩子的行为视为“天真无邪”,甚至有人提出“谁不是这样捣蛋长大”的借口,力求为失责家长脱罪。可惜,社会并不该宽容这种无理的行为。我们需要清楚:孩子的成长不是放任自流,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喂养和保护孩子的身体,更在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世界的敬畏。

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角度来看,这样的事件不应被轻视。无论孩子的年龄多小,家长都应为他们的行为负责。社会的底线,不能因“孩子无知”而一再被妥协。若放任不管,不仅孩子没有学习责任,整个社会的法治精神和公序良俗也会受到侵蚀。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并不意味着无限的容忍,而是要保证他们的成长在一个有秩序、有责任的环境中进行。

“孩子无辜”不再是免死金牌,这一观念的转变,正反映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深刻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一场对家庭教育的“祛魅”革命。在过去,许多人习惯于把所有责任推给孩子,认为“他还是个孩子”,因此孩子犯错往往不被追责,家长也常常以“无能为力”作为理由推脱责任。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做法已经不再能够获得宽容与理解。孩子是无辜的,但无辜不等于免于承担责任。在这些事件中,父母的责任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不久前,一名9岁的男孩因为恶作剧将鞭炮塞入汽车内,导致车辆起火。尽管孩子的家长一再为其辩解,称孩子“只是出于好奇心”,并指责车主停车不当,但法院最终判定家长全责,要求赔偿8万余元。这一判决清楚地表明,孩子不是父母的“豁免证”,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年纪小、无知而逃避责任。



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法律的公正并不因年龄而改变,家长要为孩子的行为承担起责任,特别是在孩子的行为已经对他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必须接受相应的法律制裁。

家庭教育的缺失,带来的不仅是孩子的不良行为,更是社会道德与法律底线的滑坡。社会上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家庭教育的失职所导致的恶果。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家长的身影,家长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将如何走向社会,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立足。

今天,家长不能再以“孩子还小”为借口逃避责任。对于孩子的行为,我们不能仅仅看作是“过渡期的捣蛋”,而应该以一种更为严肃的态度对待。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讲道理,更要通过亲身示范、行为规范来塑造孩子的三观。在这条教育路上,家长必须负起责任,树立榜样,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更透明、更责任明确的时代,任何不负责任的行为,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审视。家庭教育不仅是“管”孩子,更是“教”孩子;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力量,必将在每一位家长和孩子的身上,产生长远的影响。

正如这场变革所昭示的:“教育不止是孩子的功课,更是家长的责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