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孟浩然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729)至二十一年(733)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当时,他仕途不顺、归隐无望,身处异乡却心系故土。在一个秋天的傍晚,面对江上早寒的景象,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怀乡之情,写下这首《早寒江上有怀》。表达对故乡深深眷恋和思念,抒发对前路茫茫的愁绪和无奈。
早寒江上有怀
(唐代)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典型景象,如树木凋零、大雁南飞等,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和情怀。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以秋天的景象起兴,点明了季节和天气,勾画出一幅江上深秋景象,同时也为后面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诗人先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自然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颔联“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通过描绘诗人与故乡之间的遥远距离,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遥隔”二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此地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家乡地势高远,又能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之情,家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颈联“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形象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无奈,将思乡之情直接地表达出来:想到自己客居异乡,思乡之泪已经流尽,只能遥望天际的孤帆,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尾联“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借用了《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同时以景结情,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隐喻自己既有意归隐又想有所作为的矛盾心情,诗人那种苦闷彷徨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的江水,与海相平,加上天色已晚,更显得漫漫无边,这与诗人前途渺茫的迷茫心境完全吻合。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之感,写尽欲归不得的郁积之情。
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抒情深沉,行文流畅,意境高远,被誉为唐诗山水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