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你,刘德华的《忘情水》,是什么水?
也许你会一时语塞,忘情水这个概念我们太熟悉了,以至于从未想过…
时间回到90年代。
负责制作刘德华最新专辑的作曲人耀川和作词人安修,正在去往香港的飞机上,当乘务员问道:水,咖啡,还是酒?
安修灵机一动:忘情,如果加上水,可不可以形容酒?
原来忘情水,就是酒!
直接说酒实在是太不符合刘德华谦谦君子的形象了,换一个说法,倒有一种深情而不得已忘情的感觉…
而这一个如此特别的词,更是在之后二十年,成为刘德华极具代表性的标签,红遍两岸三地…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最近一部“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纪录片《六重奏》
之所以叫六重奏,是因为邀请了6位华语歌坛幕后大师陈耀川,小柯,李偲菘,李伟菘,许愿等等,畅聊金曲诞生的灵感传奇。
之所以“大不韪”,是因为牵头制作的老六坦言:这就是一个老男人的情怀,我们矫情地怀旧着金曲辈出的上世纪,这个题材注定很少人关注,这个纪录片注定亏钱。
但让他们做下去的理由就是:我们把这种怀旧,当做遗嘱来做。
而的确,很少人关注这部纪录片,连豆瓣上都只有332人想看。
但看过的人都说:鸡皮疙瘩起来了,这是在听神讲创世纪的故事啊!而且还是一门大师课,巨佬竟然试图教会我,把歌都一首一首解构清楚了,b站不愧是学习区…
更有意思的是,不只可以学习,你还可以吃瓜。
谁能想到,已经写出《女人花》等作品的陈耀川,在给梅艳芳提案《女人花》的时候,明明开着大空调,却直流汗,整个背都湿透了…
真·汗流浃背啊…
但其实梅艳芳非常亲切,抱着猫,一直听大家说,甚至细心地做饭和面给大家吃…
比如《北京欢迎你》。
原来当初创作者不满意“北京欢迎你”这五个字,在他们看来,把口号写进歌曲里,太直白太傻了。
但似乎,又没有什么比这大剌剌的一句更坦诚,更能展现当时人们欢迎来客的心声和热烈的盼望…
为什么《北京欢迎你》的旋律一出来,不少人就感觉特熟悉,特亲近?
原来,这一段调子不是来自别的,正是来自北京西城卖糖葫芦的吆喝声…
这就是大街小巷里长出来的一段旋律,以至于音乐一响,无数人表示:DNA动了!
《北京欢迎你》几乎用到了所有华语流行音乐的一流歌手,歌手数量也很吉祥,88位。
如果你用心观察,会发现这首歌是一位港台歌手+一位大陆歌手,配平文学般进行合唱的…
而最开始的小样demo,是王力宏录的,为的就是让某些不识谱的歌手也会唱…
是的,有的歌手,不识谱…
在这个对谈里,还穿插了无数古早mv和动人音乐,甚至可以听到很多未播出版本的音乐。
比如《女人花》还有这么轻松洋派的版本…
看似通俗,连编曲人陈耀川都觉得狗血的《单身情歌》,只要稍微改动一下编曲,就变得古典而隽永…
强烈建议去纪录片听这两段改编
如果播放的歌曲是演唱会版本,还可以看到当年演唱会上的应援,竟然是拿一个气球吊着的…
而最有感触的,当属孙燕姿。
那首脍炙人口的《天黑黑》,为什么“天黑黑,欲落雨”后,孙燕姿有那么一段空白,沉默,当时第一次听甚至以为磁带卡住了…
但其实这首闽南歌还有后半部分“天黑黑,欲落雨,阿公举锄头”。
没有唱后半句,是故意忘唱的。
这种对童谣后知后觉的遗忘,带来的正是一种逝去感与恍惚感,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丢掉了童年…
这正符合孙燕姿当年19岁唱歌的心境,那是一个叛逆即将逝去的年龄,闯荡外界的激情与不安,茫然,脆弱混合而成,造就这首如此辗转反侧的歌曲…
以至于多少次听到“原来外婆的道理早就唱给我听”都会鼻头一酸…
光是“外婆”两个字,就带着人最初的依恋和庇佑,我们终究会失去这个家园,赤身裸体面对人生的疾风骤雨…
这首歌大火,也让孙燕姿一炮而红,所有人都记住了这个声线独特的女孩…
按道理,她的第二张专辑,应该同样出一首耳熟能详旋律的歌曲。
但《我要的幸福》完全不是。
它特难唱。
整首歌在不规则的五拍-六拍-五拍反复横跳来回切换,多少人在ktv唱这首歌直接大翻车,连孙燕姿第一次录也崩溃大哭…
为什么不在天黑黑这类歌曲耳熟能详后,再乘胜追击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不,作曲人李伟菘一针见血:
当时大火的孙燕姿一定有犹豫的心态,大火之后,我要怎么走下去?我很想冲,但万一有坑怎么办?
李偲菘、孙燕姿与李伟菘
它是如此私人,只属于当时的19岁的孙燕姿。
但它又是如此大众,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的犹豫不定,举棋难下的纠结,兴奋,矛盾…
五拍与六拍的反复,恰恰诠释了面对未可知命运的的小心翼翼,反复横跳,一瘸一拐,但又跃跃欲试...
以至于到最后是如此冲破一切,几乎是喊出那句:
“我还不清楚 怎样的速度 符合这世界 变化的脚步 生活像等待 创作的黏土
梦想 理想 幻想 狂想 妄想 我只想坚持每一步
生活是自己 选择的衣裳 幸福 我要的幸福 在不远处…”
是啊,我们曾经梦想与妄想混合,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在梦想里找路,曾经那么相信,幸福就在不远处,你无法不被这位19岁的倔强女孩打动…
而这一切,正是源于作曲人李偲菘,这是他献给孙燕姿独一无二的歌...
所以什么是最好的作词人?不是他有多么洞察大数据,洞察大众“喜欢什么歌”。
恰恰相反,它非常私人。
如果你弹钢琴,会发现那些古典大佬诸如贝多芬,巴赫,那些广为流传的曲子,最开头却有着极其私人的一句话:献给xxx小姐,献给xxx夫人。
这是不少人都会略过的一句话,却一语道破音乐创作之玄机:
你只有出于一个够私人的目的,写给一个够具体的人,情感才会足够动人,以至于它越过私人感情,引起强烈共鸣…
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大数据,算法,AI所难以触及的…
但现在,这种私人的情感越来越少了。
音乐沦为节目的武器,艺人的人设,大数据的集合,抖音神曲那么让人上瘾,那些起承转合经过大数据的筛选,是那么入耳,洗脑...
但唯独少了缠绵悱恻,欲言又止,求而不得,百转千回,也少了矛盾,冒犯…
可以入耳,却无法入心。
而现在,歌曲的制作也变了。
曾几何时,专辑是主题专辑,用一整张专辑来表达一个主题…
里面既有加入市场考量的主打歌,也有旋律私人的冷门歌,就像磁带既有A面,也有B面…
如果你够喜欢一个歌手,你甚至会跳过A面,直接听B面…
因为你知道,隐藏在B面的这些也许不那么“顺耳”的曲调,正是曲径通幽处。
你能坦诚地听见,这位歌手到底要和你说什么心里话,他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境遇与幽微心境…
就像歌手李健《拾光》这张不那么热门的专辑却特别动听
图源@爱地人
而现在,当每首歌都是主打歌,要求每一首要上热门有热度,在一首歌里就完成起承转合,承担起强烈的爱恨情仇…
当每首歌都是主打歌,务必击中所有人,它可以打向哪里呢?它承受了太多…
现在写歌可以预制,但当年陈耀川一首《老情歌》,写了足足三年...
多少经典歌曲,现在听起来依然动人,里面隐藏着多少只有你只它知,天知地知的情怀…
音乐永远不只是音乐,更是一个时空胶囊,旋律响起,心境如潮,往事如烟...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行遍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蓦然回首情已远,身不由己在天边...
那个浓墨重彩,会为一首歌写上三年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