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收拾房间翻出一摞CD,周杰伦的《七里香》、孙燕姿的《遇见》、陈奕迅的《十年》,塑料壳上落满灰尘,放进播放器却依然能唤醒整个青春。在2025年的冬天,突然让人发现一个荒诞的事实:这些二十年前的歌仍然占据着KTV必点榜单,手机里的歌单列表,仍旧是陈奕迅的名字最多,想要去想起近一年青睐的新歌,竟找不出一首能在聚会上引发全场大合唱的作品。


网易云新歌榜单

这并不是个人的错觉。

如果你是经常刷短视频的人,那就会发现,短视频平台上每天都有新的神曲诞生。前几年的《黑桃A》在幼儿园教室回荡,《学猫叫》成为广场舞新宠,《沙漠骆驼》的嘶吼声穿透外卖小哥的蓝牙耳机,它们像蒲公英种子般乘着算法风暴飘散,却在落地时迅速腐烂,但如今已经毫无踪迹,或者说被新的“神曲”替换。

随着短视频的流行与传播,音乐也沦为其附属品,创作逻辑便发生了可怕的异化。

“前奏必须在三秒内抓耳,人声五秒内进入,高潮段落要压缩在第七到十五秒——这是用户划走视频的平均时间。”

作曲者不再是捕捉灵感的诗人,而是流水线上的装配工,把“亿级神曲配方”拆解成模块:电子鼓点+童谣式旋律+重复拟声词。写词人更陷入某种行为艺术,为押韵能写出“长长的腿一米八,熬夜追剧欧巴”,为蹭热度敢改编“恐龙抗狼”式魔性台词。这些作品像批量生产的彩虹棉花糖,刚触到舌尖就化成虚无,留不下任何营养。



这种扭曲的创作生态正在绞杀真正的音乐人。

某天特意收藏了三十首热门BGM,半个月后再听,竟有二十八首让人产生“这歌火过吗”的疑惑。这些被流量催熟的“速食歌曲”,往往在副歌部分植入洗脑旋律,配合十五秒卡点舞蹈完成病毒式传播,却在完整版里暴露了贫瘠的歌词与拼贴式的编曲——就像用糖精调制的彩色汽水,第一口惊艳,喝完整瓶只剩甜腻与空虚。

没有好的歌手去改变这种现状吗?非也。

其实喜欢音乐的听众或许能发现,近几年并不缺乏真正具有实力的歌手历经好几年磨砺出新的作品,但是在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之下,精心打磨的作品打不过“朗朗上口”的网络神曲,就拿之前的《我姓石》来说,短视频平台争相模仿,但要让其中一个人点评一下这首歌,谁敢说它是好的歌曲?

音乐圈还有一个更讽刺的现象,那就是各大音综邀请具备实力的歌手去改编网络神曲,而不去诠释真正的音乐,长此以往,音乐行业还能有实力歌手吗?

音乐创作不再以追求艺术价值和深度内涵为目标,而是一味迎合流量和热度,那些真正用心的音乐人愈发难以得到关注和支持。唱片公司也会为了追逐短期利益,把资源倾斜向这类能快速火爆的网络神曲,导致优秀的音乐人才流失,音乐创新的土壤被侵蚀,谁能说会有好的“下场”?

而对于大众来说,长期沉浸在这种快餐式的音乐环境中,审美水平也会逐渐降低。大家习惯了简单直白、缺乏深度的旋律,难以再静下心去欣赏那些蕴含复杂情感和高超技艺的经典音乐作品,难道未来的音乐世界就只剩下千篇一律的网络神曲和毫无灵魂的改编吗?

夜深人静时,常点开《孤独患者》,陈奕迅在歌里唱着“我不唱声嘶力竭的情歌 不表示没有心碎的时刻”,没有洗脑节奏,没有魔性舞蹈,却有千万条弹幕在凌晨三点汇成星海,这些密密麻麻的弹幕,承载着无数人在深夜里的共鸣与孤独。


个人歌单

而最新的歌曲里面,哪一首歌能如此?

在如今这个看似热闹非凡的音乐时代,新声代歌手层出不穷,却鲜有人能像陈奕迅这般,用一首歌曲就勾勒出复杂的情感世界。曾经那些用音乐记录生活、传递思考的歌手们逐渐老去,而新一代中能扛起音乐艺术大旗的人却寥寥无几,出现的歌手断层现象,何尝不是整个音乐行业的悲哀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