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门的数据,2024年全国登记结婚610.6万对,而2023年这个数字是157.4万对,降低幅度达到20.5%我用「暴跌」两个字来形容不会有人骂我标题党吧


按照不同年份对比来看的话,这个数字同样也创了45年的新低。1978年结婚人数没超过600万对,但1979年就迅速达到了630万对,去年已经跌破了这个数字,速度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还要猛。

当然可以从很多维度分析,比如2024年无春,有一些人觉得不适合结婚什么的,不知道你们那边有没有这样的观念,我是没听说过,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明牌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就这么简单。

年轻人和年轻人也不同,我觉得可以分两部分讲吧:

  • 有相对比较高收入的年轻人,有结婚能力但没有结婚意愿,一般指经济发达地区或者省会城市的年轻人,父母也有比较好的保障,家里方方面面都挺好挺稳定的,这些年轻人肯定有结婚能力,但正如经济越发达结婚意愿越不强这个现象一样,他们的结婚意愿是不强的。

    我认识几个在广州这边的本地年轻人,家里也不算很有钱那种,父母属于医师公这类比较稳定的群体,都不想结婚,真的,都不想,没有结婚意愿,自由度很高,自己过着问题也不大。

  • 很多受传统观念影响比较深的年轻人,特别是农村和镇里的、县城里的年轻人,据我的观察,父母说教啊、传统婚育观念啊什么的,能起到作用,劝结婚也能起到作用。他们有结婚意愿。

    他们的问题在于,大部分可能没有结婚能力,特别是村子里的家庭为了结婚甚至要全家举债,现在婚姻的经济门槛非常非常高。

再加上小镇青年外出打工挣钱,而他们的父母没有保障,自己交一份养老钱之外还得给父母养一份老,压力还是很大的。

这一点我有发言权,以我自己为例吧,我妈今年到退休年龄了,每个月养老金好像是193块钱,我都像想不到193块钱够干嘛的,我当然得给我妈养老了,然后我自己这边交着一份养老钱,我不知道我自己交的钱养了哪个老人,这个老人又会不会把养老金给自己的孩子。

残酷地说,这个转移的过程,就好像是很多像我这样的小镇青年,供养了一个年轻人,是一群年轻人供养了另外一群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然后前者还要养自己的父母。

就算他们有结婚意愿,事实上是没有结婚能力的,除非全家举债,除非父母都去外边打工挣钱给孩子攒结婚钱,而这个现象其实非常普遍,比如我们村子里就有很多老人,虽然年龄大了,男的去工地,女的去做家政,给孩子挣钱。

之前有次我女儿肺炎住院,我妈跟旁边过来照顾的大妈聊天,大妈就是找了个家政的活儿,攒钱给孩子结婚。

所以照我的看法,如果真想要拉升结婚率,最快的、最有效的办法,给那群受传统观念影响、还起作用但又没有经济支撑的年轻人扶持,比如给父母涨养老金,先把肩上的担子松一松,一个月一两百够干什么的。

肯定又有人说了,他们没交养老金啊,凭什么啊,以前农村都是公粮,哪有这个说法,但你随便找个农村人问问以前交公粮是个什么场景,这不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养老金。

然后我觉得现在的结婚形式也是结婚率暴跌另外一个核心因素,你很难找到像结婚这样同时得罪男女两大群体的事儿,结个婚,女方很不开心不认可觉得很受委屈,男方也很不开心很不认可觉得很受委屈,就只有一个办法,不结婚。

事实上,现象也是如此,女性不参与婚姻,男性也不参与了,你看各地组织的相亲大会,有几个男的去,杭州武汉举办的一些相亲大会甚至没有男性去,参与意愿相当低。

所以别看现在性别对立这么严重,但至少在「不结婚」这件事上,男女取得了很广泛的共识

这个选择也挺好的,因为婚姻天然就是反性别对立的,婚姻的基础就是理解,而且不是短暂的理解,是在同一个屋檐下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十几年几十年相互理解,难度吊打在A股赚到钱,不结也挺好的。

希望不会有人觉得我在煽动男女对立,我没有这个意思,我是觉得既然都这么对立了,选择不结婚其实会比选择硬凑在一起更好,后者会闹得鸡飞狗跳。

写到这里,我现在更好奇一个终极问题,结婚这件事,是究竟怎么演变这个样子的,以至于几乎没有赢家。女性觉得被婚姻压垮了,男性也觉得被婚姻压垮了,至于父母辈,那真是被下一代的婚姻压垮了,毕竟年轻人结婚的支出大多来源于他们。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暴跌20%也正常,顺带着你看吧,生育率今年小小回升一下之后,还是会继续跌

智慧的大脑已经在琢磨给自己的养老规划了,我简直无法想象我们这代人的养老生活。

很多东西文章不能直接发,欢迎加朋友圈唠嗑:

-END-2025年2月13日-

*本文封面图来自《北平无战事》

*全平台账号:挪威TALK

欢迎点击下方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