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慈城亮千灯
本报记者 周传人 通讯员 金贤芳
花灯扮靓 慈城古县城 曹 聪 摄
“宁波过年气氛都汇聚在了慈城。”“这是什么神仙场面!”“中式美学具象化了。”春节期间,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以“传统年俗+现代科技”为抓手,将来自五湖四海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请”进来,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在慈城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交融之美。
满天星辰灯如昼,繁华千灯忘忧愁。作为“慈城过大年”的重头戏,新春灯会无疑是游客最为期待的活动之一。慈城古县城的太阳殿路、民权路、县衙等地被30组匠心独运的花灯装点得美轮美奂。这些花灯出自“南国灯城”四川自贡,素有“天下第一灯”之美誉。荷花、锦鲤、财神、龙鱼、蝴蝶等吉祥元素一一呈现,青砖黛瓦与华灯交相辉映。“我们一家人已经连续两年‘打卡’慈城的灯会了,感觉新年在这里看灯氛围特别好,花灯与古城完美融合!”市民杨女士说。
慈城镇慈城古县城是宁波地区古代县级规制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拥有包括古县衙、孔庙等在内的超过60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据当地县志记载,慈城古县城建城已有1200余年。
在春节假期踏上民权路,“财神”闪亮登场,“散财童子”撒福送喜,“哪吒”身披混天绫、手持乾坤圈从神话中走出……漫步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独属于新年的热闹喜庆氛围扑面而来。入夜,非遗绝技飞天火壶、飞天舞狮、打铁花震撼上演,玄女飞天、仙女散花等表演飘逸灵动,让现场的观众大饱眼福。
此外,宁波数智文旅创新中心——慈城古县城一梦入大唐VR体验中心正式亮相。不少游客选择踏上《一梦入大唐》的奇妙旅程,穿越至盛唐,开启沉浸式体验,领略传世名作的风采。
过年吃年糕是宁波当地传承已久的习俗,在被誉为“中国年糕之乡”的慈城,小小的年糕承载着“年年高”的好寓意。如今,慈城年糕正以契合当下年轻人喜好的方式全新亮相。除了尝年味,春节期间,慈城打造的传统年糕手工体验馆同步开放,让游客能够在这里亲手揉制年糕,感受慈城味道。
今年春节假期,慈城累计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80%,创历史新高。“我们致力于将丰富多样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入这座千年古城,展现其独特文化魅力。同时,我们也在努力打造‘青春慈城’,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活动和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慈城,感受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魅力。”慈城镇相关负责人说。
游客花样“打卡”古城非遗
本报记者 苏 锐
游客在青州古城沉浸式游玩 青州古城供图
从街南到街北,非遗展演让人目不暇接,这就是春节期间的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古城。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州古城有上百条街巷,有青州府贡院等十几处景点,还有大量府衙建筑、传统民居、过街牌坊等。而最具人气的场景,无疑是随处可见的非遗展示体验项目。
为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文旅消费,青州古城多年前就开始探索非遗到景区驻点。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州古城管理委员会等密切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遴选全市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到青州古城常态化展演。
“青州古城是开放式景区,人来人往。对于古城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而言,一年365天都是忙碌的工作日。”青州古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庞德贞介绍,今年春节期间,青州古城再次策划“古城过大年”系列活动,非遗是重头戏。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青州花毽的代表性传承人李红,已经记不清在古城度过了几个春节。闪转、腾挪、跳跃……有两千年历史的青州花毽,融合中国舞蹈与武术的技巧,让人看到了青州百姓业余生活的丰富性。
“身体各个部位都能接,大家上来试一试。”零下四五摄氏度的天气,李红在青州古城的一块宽敞地儿表演完一段青州花毽的绝活儿之后,热情邀请围观的游客亲身体验。
马来西亚游客阿利夫跃跃欲试。他脱掉羽绒服,走到李红的身旁,由李红抛毽,阿利夫脚跟向后,稳稳接住了花毽,周围游客发出阵阵赞叹。但是对于踢起花毽,阿利夫显得力不从心,只能用脚面一个接一个向上颠,逗得同行的马来西亚游客哈哈大笑。
阿利夫告诉记者,马来西亚有一种运动叫藤球,玩法跟中国的花毽类似。今年他和几位朋友特意选择在春节期间到中国旅游,青州古城的非遗展演让他看到了中国鲜活的传统文化。
从青州古城的南城门进入,两公里长的街道上,能够看到不下20个非遗项目的展演。它们有的体现中华民族的生活特点,有的则带有浓郁的国际特色。青州府花边大套就是其中之一。这是100多年前由传教士从意大利引入的一门手艺,以精棉线为原料,借助小棒槌编结,经纬相交、遍体镂空,被手艺人制作成杯垫、床罩等家居生活用品。
青州府花边大套的手艺人王秋,常年在青州古城的非遗沉浸式展示空间研究技艺。“确实有很多年轻人对这门手艺感兴趣。”王秋说,在青州古城驻点的这几年,已经有不下100位游客找她要联系方式,有的想拜师学艺,有的则希望把青州府花边大套的作品卖到全国。
“海内外游客正是被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所吸引,因此,我们要展现的不仅是现在的青州。”庞德贞说,今年春节期间,非遗项目展演对青州古城客流量带动明显。有的游客通过参与非遗体验,了解传统工艺,购买了大量的青州非遗类文创产品。未来,青州古城将深化非遗的活态展示,挑选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能够吸引年轻人目光的非遗项目到古城驻点,成为古城文化生态的一部分。
3000人榆林古城扭秧歌
本报记者 秦 毅
秧歌展演热闹非凡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在乙巳新春之际,陕西榆林古城披上节日的盛装,迎来了“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的举办。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来自国内外的39支队伍、超过3000名演员汇聚于榆林古城,以传统与现代交织、经典与创新融合的秧歌表演,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让新春佳节充满了浓厚的年味和独特的非遗魅力。
“第一次来榆林过年,这里的秧歌太震撼了,年味超浓!”走进榆林古城的西安游客刘威说。
榆林古城位于榆林市区的核心地带,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与未来对话,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将古城作为“打卡”榆林的首站和体验浓厚陕北文化的首选地,“陕北榆林过大年”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连日来,榆林古城的街道上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秧歌队员身着鲜艳服装,舞动彩绸,变换着各种队形,为观众带来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盛宴。此次全国秧歌展演不仅展现了陕北本土的秧歌文化,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6支特色秧歌队,以及保加利亚、泰国等的4支国外舞蹈队。这些队伍轮番登场,为榆林古城的新春佳节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图景。
“今年我们邀请了4支国外舞蹈队,体现了秧歌展演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同时也展现了国际化的视野。各省市秧歌队来自多个民族,体现了多元化融合的特点。”全国秧歌展演总导演张胜宝说,“我们希望通过展演,展现老百姓在新时代下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曲一情,舞绘盛世华章;一步一景,绽放民俗风情;一笑一颦,传递人间真情。在榆林古城,全国秧歌展演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情感的传递。来自宁夏的游客唐诗雯兴奋地说:“刚来榆林就能赶上全国秧歌展演,感受到了榆林特有的年味,真是不虚此行。”
“我们团队来了120人,全部由一线基层职工和家属组成,这次大家都信心满满,将拿出最好、最振奋的精神面貌来迎接全国的老百姓,让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秧歌队指挥梁雯说。
韩城行鼓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表演时,鼓手头戴红巾、身披赤甲,做出骑马蹲跨姿势,随着令旗挥舞,击鼓敲镲,铿锵有力、声震长空。榆林市民刘东慧说:“韩城行鼓的节奏感很强烈,让人看了还想看。我希望秧歌这种传统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秧歌展演非常震撼,特别是今天看到秧歌队里有很多年轻演员。我们年轻人就应该把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榆林市民王宇说。
除了秧歌展演,榆林古城的非遗大集也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点位。剪纸、糖人、面花等非遗技艺纷纷亮相,手工艺人现场展示精湛的技艺。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还能参与体验,沉浸式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快看,城门上的春联在发光”
本报记者 孔令晖
寿州古城内的舞龙表演 王炳君 摄
春节里,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的寿州古城热闹非凡,青石板上蒸腾着豆腐宴的热气,瓮城里回响着《淝水之战》的鼓角争鸣,护城河面的铁水泼洒出漫天星辰——这座千年楚都,正以一场场非遗盛宴,让四海游客触摸到鲜活的中国年。
“妈妈快看,城门上的春联在发光!”顺着5岁的合肥男孩阳阳手指的方向望去,寿县宾阳门城楼上,十多米长的巨幅春联正流淌着鎏金光芒,城门下楚风汉韵的迎宾队伍迤逦而行。
晨光微露,寿州锣鼓开始敲响,古城慢慢苏醒。从《寿州武士换岗》的铠甲铿锵,到州署衙门《金榜题名》的科考情景剧,文物在春节“活”了过来。游客刘华宝举着手机穿梭在瓮城剧场,镜头里《战国卖货郎》的货担刚掠过鼻尖,全息投影的楚舞已落在城墙上。“本来带孩子看个热闹,结果全家都成了‘戏中人’。”他笑着展示手机里定格的瞬间:女儿正与“穿越”而来的“芈月”行楚礼,背景里的数字屏风上绽放着二十四节气的动态水墨。
非遗的魅力不止于历史场景的复现。新建的二十四节气馆内,来自合肥的小学生万金果正戴着VR设备“播种”:指尖轻触,立春的稻种便顺着全息水流漂向古城外的万亩良田。馆内工作人员指着一组汉代陶俑造型的智能机器人介绍:“它们能用楚地方言讲述每个节气背后的战争、农事与爱情故事。”科技赋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变得可触可感。
日头西斜时,非遗大戏渐入高潮。宾阳桥畔,保义龙灯在锣鼓声中翻腾似火;孔庙广场上,寿县石锁表演者将80斤石锁舞得虎虎生风,赢得满堂喝彩;最令人屏息的是夜幕中的火龙钢花——老匠人赤膊上阵,炽热的铁水在空中炸成金雨,护城河霎时化作流动的银河。河北游客马旭东感叹:“这比烟花更震撼,是千年匠心的温度。”
穿过摩肩接踵的非遗市集,紫金砚的雕刻声与寿州香草的芬芳交织,豆腐宴摊位前平底锅不停翻飞,金黄的“大救驾”糕点也叠成小山。“不仅现场摊位售卖火热,自家在城中的饭店也是食客爆满,高峰时有100多人同时就餐,排队的还有70多人。”寿州豆腐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士宏说。
古城墙此刻成了最诗意的观景台。远处,非遗戏曲专场正上演皮影戏《人心不足蛇吞象》;近处,蛇年电音派对鼓点震天;交错的光影中,老茶馆里飘出婉转的黄梅戏。大学生王伟倚着垛口画速写,并在速写本上写道:“传统与潮流在此碰撞出奇妙的和弦。”
千年古城焕新韵,非遗盛宴闹新春。当通淝门城楼的福钟敲响,新春城墙光影秀将狂欢推向顶点。面向全球征集的城门春联化作流光瀑布,楚文化图腾与二十四节气在千年城垣上流转。人群中,来自香港的游客李俊感慨:“我仿佛触摸到了华夏文明的心跳。”当非遗走进烟火街巷,当历史借科技与时代对话,非遗的传承正发生在当下的人潮与笑靥里。
2025年2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非遗贺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