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在等待6433次列车进站停靠 图/承德新闻网

河北日报纵览新闻评论员 赵晓昕

在高铁运营时速突破400公里的今天,一列常年穿行在山村地区、逢站必停的“慢火车”,却被网友称赞为“开往春天的列车该有的样子”。这是为何?

看看这趟列车上的乘客就知道了。在承德6433次公益慢火车上,车厢里除了说说笑笑的乡亲,还“坐”满了大筐大篓的新鲜蔬果、散发着清香的各式山货。

除了特殊的乘客,列车30余年不曾调价的“坚守”也格外引人注目。从兴隆县始发到承德站,列车全程运行101公里,连通了承德市5个县区102个村,票价最低只要1元、全程也不过6.5元,极大地减少了当地百姓出行的成本。

为了方便老乡摆放货物,列车将车厢一侧的座位拆了,改造成了货架,一次能多放几百斤货;除了承担运输功能,列车还请来农业专家,把车厢变为流动的“农业课堂”,为乡亲们讲解种植新知识;车上的“爱心服务箱”里,充电宝、编织袋、创可贴和雨衣等日常应急物品一应俱全……看似与时代的飞速发展“格格不入”的绿皮火车,却以细致入微的服务和浓浓的人情味,驶出了独一无二的风景。

当列车鸣笛启程,几十年如一日地穿过山岭与河流,成为连接农民生计和市民餐桌的桥梁,搭建起促进城乡经济微循环的纽带时,这份“慢”也就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像6433次列车一样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的公益慢火车,在承德站一共有4对,全国有80多对。它们的存在,也让“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口号变得具象起来——今天,当我们讨论社会发展,其实更多的是讨论“人”的发展,关注每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视人的需求和体验,让每个个体都被看到、都有尊严地生活,让“慢”与“快”各得其所,或许正是美好生活的终极面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