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常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会上强调要纵深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近年来,常州将太湖治理列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全市上下协同、合力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1+8”专项行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历史性突破。
清内源
守护太湖荡碧波
2024年,常州市排定242个治太项目、年度投资131.8亿元,太湖常州水域水质达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对太湖总磷改善贡献率位列环湖城市第一,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治太“成绩单”。
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常州在省内率先开展新一轮太湖清淤工程,引入新工艺,采取以环保型绞吸式挖泥船为主、气动吸泥泵生态清淤船为辅的清淤方式,每日稳定出泥可达1.2万立方米,底泥清除率达96%以上。截至今年1月,常州已在竺山湖累计完成清淤300万方。
图源:常州发布
在太湖“前置库”洮滆片区,清淤的力度同样很大,滆湖累计完成630万方。不仅如此,常州还加快实施滆湖退田还湖二期暨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底泥污染控制、以渔控藻、沉水植物修复、浮游底栖生物繁育等工作。如今,滆湖湖心区湖水清澈见底,青翠茂盛的水生植物如“水下森林”随波摆动,还有白鹭飞来嬉戏,尽显河湖自然之美。
如果将太湖视作心脏,那么入湖河道就是其重要的“动脉血管”,支流支浜则如密布的“毛细血管”,它们的清浊,直接关系到太湖水质的好坏。
为更好地推进太湖治理,聚力改善入湖河流水质,常州进一步组织开展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系统梳理全市49条干流河段和2400条支流支浜的情况,计划通过3—4年的集中攻坚,实现“两消除、三提升”目标,即着力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劣Ⅴ类河道,进一步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城乡污水治理能力和水环境长效管理水平。
治外污
改善生态促恢复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湖内问题,功夫还要下在湖外。近年来,常州把开展太湖流域工业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让太湖不断恢复“年轻态”。
图源:江苏生态环境
涉磷企业是影响太湖治理的关键因素,过去也被认为是“老大难”的问题。常州不断理清“磷账本”,形成了涉磷企业整治的“常州经验”。
多年来,常州经开区涉磷企业设施简陋、废水排放量大、“跑冒滴漏”情况突出,是太湖流域总磷排放的重要来源。为解决这一问题,常州经开区全面摸排692家涉磷企业,指导典型企业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治磷良方”,加快整治提升,确保达标排放。
此外,常州还建设常州武高新工业污水处理(一期)项目,可以将综合废水、重金属废水分别收集处置,尾水中的总磷、氨氮指标均可达地表Ⅲ类水标准。这个项目日处理规模为3万吨,为太阳诱电、顺风光电、格林保尔、恒立液压等一批重点企业接管通水,大幅提升入湖污染物削减率。
2024年,常州4431家涉磷企业均高标准完成规范化整治,整治提升“危污乱散低”企业3273家,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2014吨,腾退、盘活低效用地2.5万亩。2025年,常州提出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对照八大专项行动和180项以上重点项目,全面推进控源截污、减磷控氮、面源治理、污水处理等重点工作,让太湖流域重现碧波荡漾的美景。
强统筹
治污打出“组合拳”
河湖水质是太湖治理的关键,为了推动太湖常州水域水质一年更比一年好,2024年,常州市在“1+8”治理体系基础上,由生态环境、住建、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成立河流水质提升工作专班。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效能,专班建立了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将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市对区高质量发展考核,市政府针对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及河流水质提升行动开展专项督察。
日前,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就对6个辖市(区)实现执法检查全覆盖,邀请基层人大代表、行业专家等参加检查,重点检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法定职责的落实,工业、生活、农业污水治理要求的落实,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将审议意见转交政府办理。
“太湖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人大的监督,进一步压实了各板块、各部门的治水责任,合力解决了一批长期未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说。
图源:江苏人大发布
在金坛区,污水处理不到位是历史问题。在市人大常委会有力监督推动下,金坛区就全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成立领导小组,由区长担任组长,专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一撤并集镇一治理方案,我们正针对性地提升撤并集镇的污水治理效能,为全市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贡献金坛力量。”金坛区副区长表示。
文/崔欣
资料来源:常州发布、江苏生态环境、常州日报、江苏人大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