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富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为老人们的另一个“家”。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近年来,常州民政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兜底线、保稳定、促发展,圆满完成了5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殡葬改革、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居家和社区养老、社会救助改革),其中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改革获评全国优秀,健康养老“三项融合”机制获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市民政局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养老、殡葬等工作8次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聚焦“常有众扶” 彰显为民本色

通过融合救助政策、协同业务系统、汇集数据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迭代升级社会大救助体系,建立从“困有所救”到“常有众扶”的陪伴型、发展型、长效型综合帮扶机制,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功能。

夯实兜底救助。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40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每人每月1945元、1352元。将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条件由省定低保标准的1.5倍提升至6种特殊情形的2倍。“急难型”临时救助对象不受户籍限制,“支出型”临时救助对低收入人口医保目录内自付费用按40%—60%比例给予救助,对重特大困难家庭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多渠道救助帮扶。教育救助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坚持“同城同待遇”。就业援助扩展到四类低收入人口。住房保障对象扩展到中低收入家庭。推动水费、天然气费减免扩展到四类低收入人口以及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强化智慧赋能。打造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全省首创包括非本地户籍遇困对象在内的困难群众监测预警、主动发现机制。实现14个部门32项救助业务的“一门受理、一网通办”;为全市6万多名特殊困难对象建立“一户一档一策”家庭电子档案,汇集每个家庭政府救助、社会帮扶等20多类近180个数据项目;汇聚失业致困、公安发现、网格发现、大额医疗支出等7类非本地户籍遇困对象风险数据1.3万多条,为近1500人建立电子档案。

深耕创新实践。“党建+社会救助”纳入全国试点地区,“彤心常助聚合力 1798(一起救吧)暖人心”“数智赋能精准预警 多元联动高效救助”做法分别获2021年、2024年全国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整合成立市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打造衔接互通的四级网络,服务端口向每个村(社区)延伸。

拓展多元帮扶。建立“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爱心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为700多户困难家庭实现微心愿,为全市1600余户重点帮扶对象安装空调或发放爱心包,“冬暖夏凉”项目每年为全市低收入人口每户赠送200千瓦时用电,“慈善助医”项目对低收入人口符合条件的医保目录内自付医疗费用进行“非申即享”兜底救助,按照“临时救助+慈善救助”1∶1配比联动救助非本地户籍人员218人次、67.06万元。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社会救助类公益项目369个。

聚力“常有颐养” 擦亮利民底色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推动老龄和养老工作,深入推进“常有颐养”三年行动。成为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改革试点地区,有省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地区3个,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5家。

原居享老强支撑。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尊老金,常态化为15余万高龄、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适老化改造覆盖全体有需要的老年人。累计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17.2万人次,连续三次荣获江苏省“老年达人”运用智能技术大赛一等奖。

社区安老优供给。建有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58家,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80个,创成省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地区3个。全省率先实现老年人助餐补贴“同城共享”的地区,累计建有助餐点435个,日均服务约2.2万老年人。荣获2024年江苏省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营养餐大赛团体一等奖。机构养老提品质。全市建有在业养老机构109家,等级以上养老机构占比达89%。25家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为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省级认知障碍照护能力示范试点3个、江苏省养老护理科研项目12项,39人获得初级养老护理师和主管养老护理师专业职称,人数位于全省前列。

产业兴老促发展。统筹推进“一核聚力、五园助推、山湖联动”总体布局,打造金东方、茅山颐园等一批示范性颐养住区,连续多年举办“康养+”产业推介会,培育了幸福天年、常州顺康、中民孝行、江苏枝秀等“江苏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

聚合社会服务 提升惠民成色

深化殡葬综合改革。常州起草的《殡葬服务公共平台基本要求》成为民政部行业标准,96444殡葬服务平台有关做法获评民政部殡葬改革优秀案例。提前实现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覆盖率100%。

创新婚姻服务方式。获批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3个。建成文化地标公园式婚姻登记点和户外结婚颁证基地“520玫瑰车站”。

规范流浪救助管理。建成全国首家覆盖全省的“智慧寻亲平台”,挂牌“江苏省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服务工作室”,江苏省智慧寻亲实现联网通办,为全国236名走失人员成功寻亲。

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在全省率先完成孤弃儿童“区域性集中养育”。成立常州市儿童成长研习中心和首批16个研习基地,建有74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点),打造“常护未来”儿童关爱品牌,年均开展各类活动4000场,服务对象10万人次。

加强残疾人福利保障。常州作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和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全国双试点城市,探索形成了服务网络健全、服务体系完备的康复辅具社区租赁常州模式,目前已累计惠及群众超1.5万人次。依托“我的常州”APP内的“智慧民政”,可实现一键直达、精准适配的上门服务。打造“德康驿站”常州品牌,建成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35家,覆盖全市74%的镇(街道)。

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市建成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地65个,每年拨付300余万元对各级基地进行分类择优扶持。连续12年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市本级累计提供扶持资金近7000万元。近两年全市行业协会商会年均减轻企业负担2200万元。近五年34个项目获评省社会组织优秀案例,有江苏省先进社会组织5家,5A级社会组织62家,在全省位列前茅。

提升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先后2批公布常州市红色地名31个,其中15个入选江苏省红色地名名录。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探索形成“地名文化宣讲员”等形式,传承弘扬地名文化。

(苏民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