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巴特立尼达的一条寂静街道上,一位82岁的老人倚着锈迹斑斑的铁栅栏。
用颤抖的手向路过的中国女孩呼喊“Chinita”(西班牙语中“中国小姑娘”)。
他的声音里藏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思念,他的目光中闪烁着未尽的遗憾。
这位名为阿尔贝尔多·阿尔曼多·海索斯·阿隆索·桑焕(昵称Dido)的古巴老人。
曾是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接受飞行培训的学员。
他的故事被一位中国博主偶然记录并传播后,迅速点燃了中古两国网友的热议与共情。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记忆的追索,更是一段国际主义精神的回响。
映射出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间超越利益的情谊。
以及新时代下普通人如何以善意弥合时空的裂痕。
暮年追忆:铁栅栏关不住的飞行梦
2025年大年初四的深夜,旅居古巴的中国博主Missya在特立尼达街头偶遇了Dido。
老人急切地展示了一本泛黄的证书。
1961年至1963年,他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航空学校(现山西临汾)学习飞行。
校长孟力、政委周洪波的名字清晰可见。
证书旁是一本写满中文的笔记本。
工整的字迹记录着“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们回去吧!”等句子。
这些文字成为他与中国对话的唯一纽带。
Dido的家中仅有一张床、四双鞋和一个绿色钟表。
墙上挂着他与女儿的合影,但柜中却珍藏着装满勋章的精致盒子。
他曾是古巴空军的高阶飞行员,参与过安哥拉独立战争等重大任务。
却因冷战结束与战友离世,逐渐被遗忘在特立尼达的角落。
当Missya问及他的朋友时,老人黯然回答:“他们都死了。”
分别时,Dido颤抖着写下“1961”——他赴华学习的年份。
并问出那个困扰他半生的问题:“从哈瓦那到北京的机票多少钱?”
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引发轰动,网友自发寻找线索。
有人联系到当年的航校教员后代,甚至提出众筹资助他重返中国。
但是因老人年迈体弱与隐私顾虑,博主暂未接受捐款。
但一位中国网友已亲自前往古巴探望,为他带去希望。
历史溯源:中古友谊的“拉-22部队”
Dido的故事并非孤例。
20世纪60年代,古巴革命胜利后,为应对美国封锁,中古两国开启军事合作。
1960年12月,代号“拉-22部队”的古巴学员团赴华,分批次在山西临汾和辽宁沈阳学习飞行与地勤技术。
至1963年,共有223名古巴青年完成培训,成为古巴空军的中坚力量。
Dido的证书实为毕业证明。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美国对古巴的封锁加剧。
他不得不在1963年2月提前回国,距离毕业仅剩四个月。
尽管未完成全部课程,他仍以精湛技术投身祖国保卫事业。
并在1976年远赴非洲支援安哥拉独立战争,成为国际主义精神的践行者。
当年的中国教官不仅传授飞行技术,更以“谦虚谨慎、严守纪律”的传统美德影响学员。
2025年元宵节,十余名古巴退役飞行员齐聚中国驻古巴大使馆。
观看临汾航校的旧影像时,他们仍能清晰复述教官的教诲。
中国驻古巴大使华昕评价:“他们是中古特殊情谊的见证者。”
现实回响:软实力与普通人善意的交织
Dido的故事被两次记录:2024年8月,博主“黑木短片”首次发布他的视频。
但因关注度低未激起波澜;2025年,Missya的感性叙事让事件破圈。
网友“老查狸”发现,自己的祖父正是Dido的飞行教官。
而航校政委周洪波的孙子也现身评论区。
这种跨越代际的联结,被网友称为“互联网完成的史诗级隐藏任务”。
事件发酵后,中国驻古巴大使馆邀请老飞行员们共庆元宵。
并计划在“双十一”空军节邀请他们访华。
官方行动与民间善意的结合,成为展示中国“不忘老朋友”软实力的窗口。
有评论指出,此类人文交流可填补美国国际开发署收缩后的影响力真空。
通过军事培训与文化输出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争议与反思:国际主义的当代困境
部分年轻网民质疑Dido的情感真实性。
认为“跨国情怀”在利益至上的时代难以理解。
但是这种困惑恰恰凸显了冷战时期国际主义精神的特殊性。
正如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日本反战士兵伊田助男的事迹。
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超越了民族与国界。
Dido的执念,不仅是对青春岁月的怀念。
更是对“同志”一词所承载的信仰共同体的追忆。
Dido的故事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历史的光谱:它关乎一位老人未竟的归途,关乎中古两国在特殊年代的相互扶持,也关乎互联网时代普通人如何以微光点亮历史的暗角。
当锈迹斑斑的栅栏与泛黄的证书在屏幕上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唏嘘,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或许,Dido终将踏上北京的旅程;即使未能成行,这场跨越60年的呼唤,已让无数人重新审视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如网友所言:“全世界的水都会重逢,北冰洋与尼罗河也会在湿云中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