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后的中国汽车市场,一场由AI大模型驱动的行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截至2月12日,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东风等20余家主流车企宣布与AI公司DeepSeek达成技术融合,覆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核心领域。这场被业内称为“AI上车潮”的现象,不仅折射出车企智能化转型的集体焦虑,更预示着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根本性重塑。
技术普惠与成本革命:车企的“低空突围”DeepSeek的爆发式渗透,核心在于其颠覆性的成本与效率优势。相较于海外同类模型,DeepSeek的显存占用仅为传统模型的5%-13%,推理成本低至GPT-4 Turbo的1/70,且开源协议允许车企灵活定制模型,大幅降低技术门槛。以吉利为例,其通过DeepSeek-R1模型对自研的星睿大模型进行蒸馏训练,意图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并支持2000余个车载接口的复杂控制,而研发成本仅为传统自研路径的零头。这种“轻量化突围”策略,让传统车企得以绕过动辄数十亿元的智算中心投入,快速补齐智能座舱短板,缩小与新势力的技术代差。
智能座舱:从“工具”到“伙伴”的体验升维当前车企对DeepSeek的应用,集中体现在智能座舱的交互革命上。广汽ADiGO SENSE系统与DeepSeek融合后,车辆可基于用户日程、环境数据主动推荐充电方案或餐饮服务;东风猛士917则通过场景化智驾功能,实现“路怒时自动播放佛经”等拟人化服务。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交互逻辑的颠覆——传统“指令式交互”被“主动服务”取代。例如,当用户感叹“车内闷热”时,系统能联动车窗、空调、座椅通风等功能自动响应,全程无需明确指令。这种转变被岚图CEO卢放形容为“从执行命令的士兵到察言观色的副驾”,标志着座舱从机械工具向情感伙伴的进化。
新势力“冷处理”背后的生态博弈与主流车企的热情形成反差的是,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及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对DeepSeek保持低调。这背后是技术路线的分野:新势力更强调全栈自研以维持生态控制权。理想汽车的“空间机器人”概念依托自研MindGPT构建差异化体验,华为鸿蒙智行则通过手机-车机跨端协同强化生态壁垒。一位匿名新势力高管透露:“若将AI能力外包,无异于将大脑交给第三方。”这种警惕源于对护城河深度的担忧——DeepSeek的普及可能削弱新势力在智能化体验上的先发优势。
挑战与隐忧:数据、算力与过度营销的拉锯战尽管前景广阔,AI与汽车的深度融合仍面临多重挑战。数据孤岛现象尤为突出:国内单车数据量仅为特斯拉的1/10,且样本分布不均,导致模型在极端场景下频现误判。算力瓶颈同样棘手,美国芯片禁售令与国产芯片制程落后,迫使车企在“模型军备竞赛”中负重前行。此外,部分车企将DeepSeek功能包装为“颠覆性创新”,实则仅优化语音助手,引发“技术泡沫”质疑。零跑C系列车主反馈称,搭载DeepSeek后的语音交互虽有提升,但“与宣传的主动服务仍有差距”。
未来竞争:从“功能堆砌”到“生态闭环”行业共识是,DeepSeek的爆发只是智能化深水竞赛的起点。真正决定胜负的,将是车企能否构建“数据-算力-场景”的闭环生态。小鹏汽车计划年内投入45亿元研发资金,推动端到端智驾系统超越特斯拉FSD;吉利则通过“星睿智算中心”与DeepSeek协同,实现车端模型的高效压缩与部署。政策层面,《汽车安全沙盒监管试点》等法规的出台,为AI在智驾领域的合规探索提供了试验空间。
这场由DeepSeek引发的行业地震,本质是汽车产业价值链条的重构——从硬件销售转向“软件定义服务”。当资本市场将AI能力纳入估值体系(吉利股价5日内暴涨26%),当用户为“更懂中文的语音助手”额外支付5000元选装费,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竞争已从生产线延伸到算法与数据的暗战。正如小鹏汽车何小鹏所言:“AI驱动的变革将远超电动化。”在这场没有退路的进化中,唯有将技术红利转化为真实用户价值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站上新时代的潮头。
本文源自:金融界汽车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