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霍沃战役近日进入白热化阶段,俄军4.2万兵力展开突击行动,对该地区实施包围。俄军装甲集群沿东部战线突进,装甲部队与步兵协同作战。库拉霍沃已成为一座被包围的孤城,乌军八个旅面临考验。
俄军投入的作战力量包括两个师和六个旅,总兵力达4.2万人,装备完整度保持在85%以上,其中包括T-90主战坦克、BMP-3步兵战车等装备。参战士兵均经过8至12周的训练,特种部队的训练强度和时长远超常规部队。
乌军在库拉霍沃地区部署8个旅,总兵力约2.4万人。乌军装备完整度仅维持在60%左右,多数装甲车辆未能及时维护。新征召士兵的训练周期被压缩至3-4周,约30%的士兵完成完整的战术训练课程。
俄军采取兵力优势叠加质量优势的战术,在突破口形成超过2:1的局部优势。俄军完善的后勤补给体系确保持续作战能力,而乌军在装备维护和补给方面面临挑战。
乌军指挥系统在面对俄军优势兵力时出现协调困难,各旅之间的协同作战效果未能充分发挥。新兵训练不足的问题在遭遇俄军特种部队时尤为突出。乌军在库拉霍沃的兵力部署存在风险,防御布局难以应对俄军的突破。
俄军采取"点面结合"的进攻战术,突破战略要地的同时带动整体战线推进。俄军在关键地段的日均推进速度达到800-1000米。俄军的战术特点体现在立体化作战能力上,装甲部队、炮兵和航空兵之间协同作战。特种部队在巷战中发挥作用。
俄军电子战系统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干扰成功率超过80%,影响乌军的通信指挥系统。俄军还利用无人机侦察系统,为精确打击提供目标数据。
乌军利用地形优势,构建包括混凝土掩体、反坦克壕沟和火力点在内的多层防御工事。高强度作战导致乌军炮弹消耗量居高不下,日均消耗量达5000-6000发,补给能力仅能满足70%的作战需求。
12月26日,俄军特种部队突破乌军外围防线,攻入市区东部和中部区域。28日傍晚,乌军放弃工业区阵地。29日凌晨,俄军对热电厂发起攻势,控制这一设施。30日至31日期间,俄军连续突破多个防线,控制煤电厂、居民区和火电厂区域,实现对库拉霍沃的控制。
乌军在此次战斗中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达到1.2万人,约占驻守部队总数的80%,武器装备损失约3000件,第46、79空降突击旅等多个营级单位几乎全军覆没。幸存的乌军部队被迫撤往西部邻近村庄。
库拉霍沃是连接顿涅茨克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地区拥有完备的铁路和公路系统,是乌军重要的军事物资集散地。库拉霍沃的工业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具有支撑作用。
恰索夫亚尔方向的俄军已控制该地区35%的面积。在捷杰尔任斯克战区,俄军已掌控超过50%的城区区域。阿夫季夫卡-马林卡防线上的乌军防御工事遭到破坏,多处战略要点已被俄军控制。
库拉霍沃的失守意味着乌军在该地区的防御体系被突破,东部战线可能面临调整。随着俄军在多个方向取得进展,乌军不得不重新评估其防御策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