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1世纪的网民,相信大部分人都接触过网络小说,网文,要说网络小说的最风靡的应该是学生时代,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那代人。
彼时的互联网还算在发展初期,大家还拿着翻盖的手机联系朋友,手机还没有触屏功能,用着手机左右键看着网络小说,
彼时的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化,小说成了为数不多的消遣。
不过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娱乐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却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沉迷于网络小说,
在我从事咨询的过程中,就遇到过一个十分无奈的母亲,38岁的罗女士。
提到自己的孩子,她总是眉头紧锁,16岁的孩子整日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和青春,老是一个人待在家里,不爱出门,
她十分不解虚幻网络小说里究竟藏着什么,令孩子如此上瘾痴迷。
然而,沉迷于网络小说的何止是青少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显示:
截止2023年6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5.37亿,并且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到2023年年底时,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进一步增长为5.5亿。
在总用户里,有将近80%的网络文学用户来自于45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
虽然呈现出一定的年轻化势态,但是也不能忽略中年用户的规模,30岁以上的网文观看者占比约20%。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沉迷于网络小说呢?他们都是什么心理?
代偿效应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Theory)由奥体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心理失衡时,会采用间接的方式来维持心理的平衡,消除内心的不安,
比如退行、投射、升华等,这些间接方式被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中有一种叫代偿效应(Compensatory effect),
指的是个体通过某种方式弥补自身在某方面的不足或者缺陷,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代偿心理在观看网文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毋庸置疑,网络文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幻想空间,读者能够在文字中体验到来自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冲击,
汤米老师最重要作品:
这些新奇的体验,正是他们弥补自身生活中无聊或者平淡感的重要方式,
同时文字的代入感与代偿效应,也让他们将主角的逆袭与成功代入到自己身上,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情感满足。
通过满足读者的代偿心理,让读者获得一定的自我价值感与成就感,暂时将自己并不满意的生活现状“隔绝开来”。
然而代偿心理也是一种逃避的方式,短时间内会让读者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快感,但是一旦读者脱离那个环境,就很容易陷入巨大的空虚感之中。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种良性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往往无法逃避,逃避只是延迟时间,解决不了本质。
情感投射
投射(Projection)也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代偿是弥补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投射则是人对某些事物的幻想通过具体载体所表现出来。
这正是无数人沉迷于网络小说的重要原因,在虚拟世界中,读者能够找到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投射,比如理想的伴侣,理想的生活方式,理想的世界等等。
此时的网络小说是读者精神世界的载体与具象化表现,因此有的读者会对某一部小说念念不忘,因为这部小说满足了自己的情感投射。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无意识中往往存在着许多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
网络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往往能够激发出读者的愿望与冲动,这些未完成的愿望就成了潜意识的一部分,
比如在一些穿越文中,主角通过重生或者穿越回到了过去,弥补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遗憾,
而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遗憾,读者就很容易产生强烈代入感,跟着小说中的角色试图去弥补自己的遗憾。
网络小说,正是通过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方式让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建立起一定的情感链接,
通过文字里的代入感引导读者对其产生无意识的情感投射,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沉迷于网络小说带来的短暂愉悦与快感。
无可厚非,文字带给人的有逃避与代偿也有积极作用,网络小说本就良莠不齐,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
但是积极正向的文字只会给人带来疗愈作用,同时它也会告诉你人生注定是需要独自面对的,逃避其实没有用。
-The End - 作者-观南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