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遇见小媛

以前,偏信一个观点:养孩子,就不能给他们讲大道理,越讲越叛逆。

但最近刷到的一个帖子,让我对此有所改观。

网友@云云说,妈妈对她说过最多的话就是:“孩子,别怕。”

这句话初听时不懂,但潜移默化中却成了她向前的力量:

从儿时被爸爸打骂、和同学打架,心生畏惧;到长大工作受挫、成家扛起责任,负重前行。无不是妈妈耐心安慰:

“孩子,别怕。”

就是从懂得这句话开始,云云方才后知后觉:大人的话,小时候听着烦,长大后想着暖。

因为,孩子抗拒的从来不是讲道理,而是不被认同和理解。

倘若他们青春期叛逆、内心拧巴,家长告诉孩子这6句话,他们会受用一生。



  • “没有人可以一碗水端平,所以把你自己的事做好。”



表姐家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

平日里见俩孩子没闹过别扭,上周聚在一起闲聊,我也会向她讨教育儿经验:

“平时不会偏心某一个小孩吗?”

本以为会一碗水端平,结果表姐告诉我:“会。”

接着,我便亲见了这一幕。

表姐切了一个小蛋糕,先给小侄子一块。旁边的小侄女看见后立马嘟起了嘴,兀自挪到一边,直到拿到两块后才自顾吃了起来。

表姐也觉察到了女儿的情绪,便告诉小侄女:“不知道蛋糕好不好吃,先让哥哥尝尝,好吃我们再吃。”

小姑娘这才笑了起来。气氛很和谐,

可事实上,表姐先紧着小侄子,是下意识的动作。

她告诉我,平时对女儿更严格,会要求妹妹要比哥哥做得更好;

两个孩子发生矛盾,她更多是拉架,而不会去批评哥哥。

所以,小侄女也曾抱怨过:“为什么犯错的是哥哥,每次都要教育我?”

表姐每次总是简单粗暴地回应:

“你打不赢哥哥,但你要是动脑子还有机会。

所以你得好好学习,用脑子去赢。在问题还没发生前就预判想办法解决。明白吗?”

没任何安慰,可也让小姑娘从被“忽略”的情绪中跳出来,变得更加包容。

她甚至觉得,妈妈更偏爱自己,才会教自己这么多。

因为,少有人能把一碗水端平,在家是这样,在学习、工作中同样如此。不妨告诉孩子:

把自己的事做好,别人才会在刮目相看中偏向你。



  • “只要寻找就可以找到,只要敲门门就会打开。”



刷到一个故事。

有个小男孩,羡慕别人成绩好,受人欢迎。

有一天,男孩爸爸告诉他,如果想达到或者超越他们的水平,就要设立目标,奋起直追。而男孩,不必崇拜任何人。

理由是:只要一个人不停止向前的脚步,终有一天会“登堂入室”。

男孩听完,既振奋又疑惑:

“没人开门怎么办?”

男孩爸爸说,一次不行就继续敲,敲到别人来看门;敲了很久还不行,就砸了它,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

男孩听完,点点头。

自此做一件事再也没有犹豫不决、望着别人心生羡慕,而是每每想要放弃时,就会想起爸爸说的:

“只要寻找就可以找到,只要敲门门就会打开。”

因为,即便是不感兴趣的事,往往也会经历从“不喜欢”到“获得正反馈”,再到“喜欢”的过程。

孩子的坚持,离不开大人的鼓励和督促。



  • “不要总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去后悔,要有勇气向前看。”



对这样一句话印象深刻:

“如果一不开心,就寄希望于如果当初,那你永远都不会开心,幻境再美终究是梦,珍惜眼前始为真。”

过去的事已经发生,无论好坏,总不能重新来过。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

前些天,好友文文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件亲子小事。

有段时间,她发现女儿总在重复一件事,并为此不断自责。

那天,母女俩去超市买牛奶。

女儿在玩具区看上一个布娃娃,见小姑娘喜欢,文文便从货架上拿下来递给女儿,不到40块。

付完钱,还不忘提醒:“这次买了玩具,下次再买可要等到你过生日的时候了哦。”

女儿点点头,保证过生日前再也不买玩具。

本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可没承想,当晚孩子拿着手机搜题,顺便把刚买的布娃娃拍照搜了一下。

不搜啥事没有,一搜小姑娘还生气了:

“网上只要十多块就能买到,超市卖得太贵了。真是后悔,就不该在超市买的。”

对此,文文只得耐心解释,店里卖得贵一点,是因为别人进货、发工资、用水用电都需要付钱。

最后还不忘强调:“网上买的玩具,未必和你喜欢的这个一模一样,超市买的,付钱就能立马得到。我们不用后悔也不必自责。”

不由地想,孩子会为发生的事追悔,只是尚未有足够的经验去判断是非对错。

父母可以做的,就是用事实让他们懂得:

做任何事,做了就是做了。

凡事无法十全十美,不管怎么选,前方总有更好的。

向前看,方才行稳致远。



  • “人生没有办法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心安即是归处。”



有这样一个研究。

研究者让实验组的学生花时间设置一下一学期内三阶段的目标计划,不限于学习、生活等,对照组则无需做任何计划。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成绩要比对照组的高22%。即便目标无关于学习,也有助于提升成绩。

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人员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真正起作用的,其实是做人生规划的过程,而不是你选择的目标本身。”

毕竟,计划赶不上变化。纵然我们无法确定最终抵达何处,但有必要享受实现人生的过程。

就像平时辅导孩子作业。

本是计划好先做数学题,再完成语文默写。

可超纲陌生的题目一道接着一道时,我总会在有限的时间内,重新规划。先把简单的生字词默写完,再回过头来解决难题。

保证把能完成的先做完,其它的量力而行。

道理虽浅,却能让孩子日后更坦然地接受人生的变数。

走一步看一步,心安即是归处。



  • “尽力就好,不要太钻牛角尖;尽心就好,不要太过在意。”



我一向对自家儿子玩游戏这件事,并不反对。因为有青少年模式,他也懂得克制。

可有一天,我发现他玩游戏时,一会儿唉声叹气,一会儿兴致很高。

问孩子怎么了,结果他说:

“这个游戏要抽卡,太难抽了。”

听完后,我便给了儿子两个选择:要么卸载别玩了,要么减少抽卡的次数,甚至不抽。

他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

抽卡偶然性太大,如果想要更好的装备或者稀有卡,可以靠升级打怪获得,但不能总想着走捷径。

听完,他果断选择了不参加抽卡活动。

为此我感到欣慰,同时也相信,往后他会懂得这件小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即便意外之喜让人难以拒绝,可脚踏实地才更可能出“奇迹”。

太想要结果,往往不快乐;做到尽力尽心,不悔不惧最是难得。



  • “真正的成功不是多少人认可你,而是你能发自内心的快乐。”



听过这样一个童话故事。

小狗问妈妈:“快乐是什么?”

妈妈说:“快乐就是你的尾巴呀!”

于是,小狗就一直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可总是没法抓到,十分沮丧。

这时,妈妈又告诉它:“不用追,你就往前跑,它会一直跟在你身后。”

初看还会觉得童话都是骗人的,可越长大越体悟到:能够拥有简单的快乐,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而当下的孩子,学业繁重。不仅在校内分秒必争地学习,平时坐地铁还能看到他们背书、写作业。

当我们发问“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就抑郁了”时,其实更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别用单一的标准要求他们变好、获得成功。

允许他们在学习之外,还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教育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有一次在小区楼下,撞见一对父女吵架。

不少路人都在说女孩“不懂事”“没救了”。

可争吵许久后,那个女孩吼着说:

“我就算听陌生人的话,也不会听你的话。”

当时我就在想,那些孩子真的是不想听大人的话吗?我想不是。

很多家长以为,给孩子讲道理只会起反作用,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只是比起没有感情的说教,他们更需要有温度的教育。

亲子一场,说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点个“在看”,愿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在阳光之下,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