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系AI生成
说到元宵节,那自然少不了与之相关的猜灯谜了。每逢灯节,人们都会将写在纸条里的灯谜系在彩灯上,供游人琢磨猜测,人们面对谜面斗智斗巧,一派喜气洋洋之景。
谜语的起源
2017年1月24日,江苏省南京市大报恩寺大型“鳌山灯"
既然名字中带“谜”,那灯谜的发展历程就必然与谜语紧密相连。所谓“谜”,指的便是用晦涩的语言来隐藏真意,传递信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上就已经出现谜语的雏形“隐语”和“廋辞”,它们通常是一些具有隐喻和暗示性质的言辞或歌谣,被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外交及军事活动中。例如在《国语·晋语》中,就记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说的便是有秦国来的客人在朝中说谜。
到汉魏六朝时期,隐语化而为谜,人们开始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发展出字谜这一新的形式,大大丰富了谜语的表现手法。例如离合谜,指的是将汉字的笔画或结构通过增补、减损或是位移等方式,组合成为谜底,例如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曹操与杨修猜字谜故事中,就出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样的“离合格”,杨修的答案是:
“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而实物谜则是以实物作谜面,让人猜测其中涵义,例如曹操在门上题一“活”字,便是对门太大(阔)的暗示。
隋唐时期,谜语不再是贵族之间高雅的文学娱乐活动,而成为一种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消遣。唐代的文人之间也时常会用字谜相互戏弄,聊以为趣。例如在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中,就提及狄仁杰曾拿郎官卢献的卢字作耍:“足下配马乃作驴。”盛唐时期诗歌鼎盛,谜语也同诗歌大量结合,使得诗谜成了这一时期谜语的主要表现形式。当时许多诗歌本质就是一段谜语,例如“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的谜底便是风。诗谜的形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拓宽了谜语的创作空间,对后世灯谜的出现产生重要影响。
到宋代,谜语也被列入百戏之一,借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花样百出的谜语在这一时期渐渐同元宵赏灯相结合,从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灯谜形式。由于灯谜本身属谜语,既可增添节日氛围,愉悦百姓身心,同时又能增加元宵赏灯的乐趣,因此其一经出现,便广受民间欢迎。在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一卷中,就记载了时人“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的行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民间元宵猜灯谜的活动已经相当普遍。甚至当时很多灯谜爱好者还自发组建了谜社,在南宋时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南北垢斋和西斋这两个中国最早的谜社组织,文人雅士在其中汇聚一堂,交流切磋,有力地推动了灯谜形式的发展。
古时元宵猜灯谜的场景演绎。灯谜这一娱乐活动在宋代后完全成熟,到明代已经成为元宵节庆典不可或缺的环节
花灯悬妙语
继两宋之后的明代,元夕猜灯谜之风依然盛行不衰。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就有“杭人元夕,多以此为猜灯,任人商略”的记载。而据明代《吴江县志》和《震泽县志》所述,当时似乎还出现了一种专门猜谜的特制用灯:
“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亦曰‘弹壁’。”
所谓“弹壁”,指的就是灯笼一面靠着墙壁,其余三面粘贴谜条,这也是有关“灯谜”名称最早的文献记载。只不过后世人们为图便利,慢慢舍去弹壁,而是将谜语写成条幅,或贴于壁,或挂于绳,习惯上仍称灯谜,这也是我们今天最常见的灯谜样式。灯谜活动的频繁举办也促使其自身朝着更高难度的方向发展,一些文人在创作灯谜时开始将谜底或谜面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特殊处理,以增加猜谜的难度与曲折性,这也就是如今灯谜创作中所言的“谜格”。在明朝嘉靖年间李开先所著《诗禅》中,就曾对北宋至明代出现的四十种谜格进行了详细介绍,明末扬州地区的谜家马苍山又创立“广陵十八格”,其中的“卷帘”“徐妃”“粉底”“虾须”等谜格至今仍在沿用。以“粉底格”为例,该谜格要求谜底须用两字以上的词或组词,且末尾一个字要通过谐音来与谜面相扣。如谜面垂钓(打一数学名词)的谜底是“等于”,便是因为其末尾的“于”与“鱼”谐音。谜格的创立,也标志着灯谜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已然和谜语正式分野,自成体系。
由明至清,猜灯谜已经成为大家在节日中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这一时代的灯谜又称“打灯虎”,可能是取汉代李广北平射虎的典故,用于形容猜灯谜如射虎般难中。清代灯谜之盛,在《红楼梦》《镜花缘》以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都有反映。拿我们所熟知的《红楼梦》举例,在第二十二回,曹雪芹就将十则谶语蕴含在贾府众人元宵作玩赏的灯谜中,如贾母所出的“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因站树梢与立枝同意,且“立”与“荔”谐音,在点出谜底即是“荔枝”的同时,也暗示了贾府未来必将“离枝”,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清代作为灯谜空前繁荣的时代,当时的文人不仅热衷于猜谜,还积极参与灯谜的创作和研究。例如在清末民初之际,当时北平地区以射虎社为首的的谜师群体为避免在灯谜创作过程中“撞车”,号召广大谜师在灯谜创作中杜绝引用诗词歌赋,此举得到许多谜师的响应,由此逐步发展形成的流派便是近现代灯谜“南宗北派”中的北派谜。除了忌用成句外,北派谜的谜面均使用七言词句,且遵循其特定的体例,其技法丰富灵活,扣合亦严谨生动,既彰显了谜师的水平,又有效杜绝了灯谜创作雷同。如谜面“风雨空中雁阵斜”(打一字)就将“风雨雁”三字分别进行拆字,得出“几币亻”三部,最终组合成为谜底“佩”。而为区别于北派谜,灯谜界就将仍然使用传统制谜手法的灯谜统称为南宗谜,南宗谜发源于江南地区,注重浑雅自然,以别趣取胜,谜面多采用现成的古诗词句或古文字句,并在扣合的文字机巧上颇下功夫。例如谜面“桃花潭水深千尺”(打一成语)就通过别解其下半句“不及汪伦送我情”,将“伦”作名字解,得出谜底无与伦比,充分体现了南派谜的会意与揣摩之妙。不过随着进入近现代,灯谜的创作也早已突破这些人为设置的樊篱,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社会生活均可成谜,甚至是外语名词都可以拿来作谜面,例如谜面“Good Morning”(打一字)的谜底是“谭”字,即“西言早”的离合。
元宵灯谜。明朝嘉靖年间李开先所著的《诗禅》中介绍了 40多种谜格,大都使用谐音。比如“蟾宫尽是粉妆成”,打一律条谜底为月素(越诉)
元夕之夜,除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外,还有一个活动也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这便是贴灯联。所谓灯联,指的是在元宵节期间,贴挂在灯上或与灯相关的场景中的联语。后来还发展出将灯联与灯谜相结合,创造出颇具特色的“灯谜联”,拿“明月半依云脚下,残花双落马蹄前”(打一字)这副灯联来举例,取上联明月中的“月”,云脚中的“厶”,搭配以下联残花中的“匕”,马蹄的形象说法“灬”,组合起来正好可以得到谜底“熊”字。这则灯谜巧妙地将文字的笔画、结构藏进了联语之中,其对仗工整,自然流畅,不管是作为灯联还是谜语都属佳作。
灯光璀璨,联语芬芳。从古代的长安、汴京到如今的枫亭,元宵灯会和与之相关的灯谜、灯联共同编织出一个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元宵胜景。